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担当作为——聚焦2025年浙江省两会 |
|||
|
|||
今日浙江记者 杨 晨 沈佳薇 亓惠洁
奋楫扬帆逐浪行,勇立潮头谱新篇。1月13日至17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浙江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杭州召开。 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坚定信心、团结民主、凝聚力量的大会。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浙江如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会议期间,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议发展大计,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建设创新浙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扩大开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一个个热词关键词、一件件议案提案、一条条建议建言,凝聚着代表委员们的心血与智慧,饱含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为浙江在新一年接续奋斗,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汇聚起磅礴力量。
关键词 建设创新浙江
2024年,浙江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重大科技成果110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新引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300多人……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成绩单”显示,2024年浙江科技创新水平进步显著,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良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抓住这一时代命题,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等多个方面,热议浙江如何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一跃”。在浙江,政、企、学正携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路”。前不久,浙江首批“先用后转”成果池启动建设。浙江省科技厅成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校院所与企业将以此为纽带,更加快捷地寻找潜在合作对象,更加充分地了解彼此能力与需求,并借助政府构建的一系列保障机制让产学研合作的实施更有底气。 “要重点做好学科专业优化布局和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两方面工作。”省政协委员、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科技大学校长陈建孟建议,高校要做“有用的科研”,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引导师生把实验做在车间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眼下,浙江正从“创新驱动”向“创新引领”转型,并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重点。 这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省政协委员、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力成认为,创新绝非想一出是一出,而是要在找准方向的基础上,敢于打破传统框架,把脉未来趋势。 “具体来说,创新落在企业就是一个个具体的颠覆性产品。”罗力成说,2024年公司提前布局的电子油泵产品迎来爆发性增长,也撬动企业更多产品向新能源赛道转型。这背后是企业每年投入6%以上研发强度、主动和高校和研发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不断提高科研实力的成果。 创新不是一家高校、一家企业的单打独斗或一个领域的一枝独秀。2024年10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浙江省“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从“人工智能+”制造、科学、医疗、教育等多领域着手,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新的一年,浙江将“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纳入建议主要预期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将如何持续发挥“强引擎”作用,值得期待。 关键词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浙江,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形势下,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服务业100强、研发投入500强、发明专利500家等五张榜单,浙江上榜数均居全国第一,首次实现大满贯。 新征程上,浙江如何“挑大梁”、写新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浙江将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以重点带动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聚焦改革增活力,代表委员们纷纷亮出“高言值”、贡献“金点子”。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省政协委员、衢州市副市长田俊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一些民营企业隐性壁垒尚未完全消除,在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需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建设。目前,衢州市已在服务企业、招标投标等领域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建成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一站式为企业消除壁垒,为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衢州方案”。 “过去一年,我们参与国家数据局《关于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 更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实施方案》编制,稳步推进公积金数据治理、全国一体化生态环境数据库建设、数字孪生平原水网等试点项目,以改革创新加速挖掘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省人大代表、嘉兴市数据局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副主任梅建军说,从嘉兴的探索来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仍处于探索启动阶段,建议省级层面在数据制度保障和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深入挖掘数据要素潜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们期盼有更多问题导向、落到实处的改革。”省人大代表、浙江正理生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黄元躬发出殷切期盼,并点赞“数据得地”改革。2024年初,其所在公司提交了增资扩产项目和用地需求,通过温州“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仅1个月就收到供地通知。“评审的量化指标无需企业填报,由部门提供,确保了数据的公正性,也避免了人为干预,让企业凭数据获得土地。” 临近春节,省人大代表、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温州市委会常委黄山石发现,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相比于规上工业企业而言,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她建议,在诉讼阶段,开辟企业应收款催收绿色通道;在执行阶段,加大财产查询的广度和时间节点,畅通拒执罪打击机制;在破产清算阶段,推进“应移尽移、应立尽立”。 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招投标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2025年,浙江以改革促发展的步子越走越快、越迈越大。
关键词 高水平扩大开放
2025年,外贸大省浙江如何行稳开放“新”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浙江将通过提升平台能级、建强开放枢纽、创新外贸模式等,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 省人大代表、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伟祥对企业“走出去”信心倍增:“这些部署,有力推动浙江企业站在更高台阶上参与全球贸易、享受开放红利。”他建议,持续提升企业“走出去”的软硬件支撑,在硬件提升方面,加快完善全球经贸网络布局和海外服务体系布局;在软件提升方面,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 前不久,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省人大代表、舟山市普陀区区长徐炜波说:“这将助推舟山成为全国油气贸易企业集聚度、开放度和活跃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围绕重大项目支撑、贸易定价权提升、争取资金支持等方面,他提出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枢纽建设的建议。 积极回应基层呼声和企业期盼,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蔡洪在“厅(局)长通道”上表示,将聚焦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畅通,坚持“海陆空”一体、“软硬件”并重,全力当好开路先锋。重点围绕“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统筹推动“枢纽+通道+网络”建设,让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融合、高效衔接。 省政协委员、省商务厅副厅长胡真舫表示,2025年商务部要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浙江也必须跟上步伐。针对海外园区计划做一些基本鉴别,避免企业走弯路。当前正在联系一批对当地投资创业环境比较了解的服务机构,为出海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随着企业出海步伐加快,面临的国际纠纷日益增多,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省政协委员、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吴卡提出,构建贯通立法、司法、执法和法律服务的预防性、综合性海外利益保护机制,搭建综合性海外法律服务平台,为公民和法人“走出去”筑牢刑事合规防线,为浙江企业应对国际风险提供有力支持。 省人大代表、宁波海事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杜前提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当事人选择到浙江解决纠纷。宁波海事法院创新建立了全国首个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创设一年多来,共处理涉外海事纠纷312件,涉及39个国家和地区。接下来,持续深入打造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和涉外商事调解浙江样板,让更多中外当事人在“浙”里找到解纷密码。
关键词 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2025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一个个与共同富裕有关的目标任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共同富裕再次成为今年省两会的高频词汇。 共富路上,城乡共振。“厅(局)长通道”上,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表示,村美、业兴、民富,在浙江已经是一道普遍的风景,“千万工程”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村携手周边8个村庄,组建了‘大李祖’共富联盟,谋划实施了梨山公园、稠岩村民共富市集等81个子项目。现在,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赚钱,城市有的公共服务在‘大李祖’都有,城里没有的好山好水‘大李祖’也有。”列席此次省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豪龙尤为强调一个“大”字。“大”字背后,书写着浙江乡村“组团奔富”的故事。 “青年入乡”也是热议话题。省人大代表、安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何晓红走进“代表通道”集中采访现场,她热情邀请全球青年走进安吉、走进余村。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燕峰则建议完善乡村CEO培育体系,培养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CEO人才队伍,实施“校园+田园”培育模式,把培训融进田野里,把专业建立在产业上,真正实现培训一人、覆盖一片、带动一域。 共富路上,法治护航。2024年浙江省人大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12件,批准报批法规47件,制定《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促进条例》《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等法规,作出具有浙江特色的制度设计。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李章军表示,2025年将聚焦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着力完善适应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省域法规体系。 共富路上,民生为先。省政协委员、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陈建华建议,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从提供“一扇门”“一餐饭”“一张床”的便利服务入手,既体现城市的温度,也体现社会管理的精准度。“扩中提低”改革既要关注劳动报酬等数据指标的提升,也要传递城市温暖,让大家共享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惠。 如今,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3,连续12年保持缩小态势。人们在关注增收致富的同时,更期待美好生活:不仅有鼓起来的钱包,更有鸟语和花香、青山和绿水、人文和情怀。 关键词 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
越剧《新龙门客栈》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12部浙产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兰亭奖”“中国美术奖”“山花奖”“荷花奖”获奖数全国第一,浙江健儿在巴黎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奖牌数创历届之最……过去一年,浙江文化体育事业硕果累累。 “文化+科技”怎么做?文旅融合,能否与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相连?文化惠民这道题,还有哪些新解法?省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不断提出关于文化如何出圈破圈的新思考。 科技与文化不断碰撞出生产力。“在AI技术的助力下,非遗有了更多‘跃然屏上’的可能。”省政协委员、省网联会副会长、省作协副主席、杭州市作协副主席张凤翔说。省政协委员、浙江树人学院科研与社会合作处副处长万国伟也看到了科技赋能非遗传播的更多可能,他举例,可以借助AR互动,展示传统刺绣或木雕工艺的制作过程,从而突破地域限制、扩大传播影响力,助力产业升级。省政协委员、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芮宏介绍,浙版集团与科大讯飞合作成立了“未来出版实验室”,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出版工作中,AI技术从选题策划到编校、再到营销推广,为出版行业全链条带来了革新。 文旅深度融合,浙江加力推动。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在“厅(局)长通道”上表示,2025年浙江将从四个方面着力突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消费扩容。一是打造文旅爆款矩阵,加速培育新业态引领的核心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高影响力的文旅项目。二是加快发展演艺经济,通过组织高水平演唱会和音乐节、创新演艺新空间。三是探索“文旅+”新模式,融合文化、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构建更多现象级视听旅游地标和新场景。四是发展夜间经济,培育重点夜游市集,丰富夜购、夜娱场景,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 文化惠民,浙江一直在路上。省人大代表、省级非遗项目“夹纻漆器”传承人何必阔建议,民办博物馆要和公办博物馆错位发展,比如以一项非遗、一门地方技艺、一种地方文化等为切入点,既发挥展示功能,也承担科普职能。省政协委员、台州市图书馆馆长毛旭建议,大力推广建设“阅读驿站”,结合当地特色文化,适当拓展空间功能和服务内容。同时也希望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赞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阅读驿站”建设、运营和管理。 2025年,浙江将继续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浙江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