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二期
弱有众扶兜牢底线

2025-01-31 09:33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亓惠洁

今日浙江记者  亓惠洁

 

  社会救助作为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事关共同富裕的发展成色。构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是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型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浙江全面推进“弱有众扶”优享工程建设,构建精准、高效、智慧、温暖的“弱有众扶”新格局。截至目前,全省283.49万名低收入人员纳入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范围,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慈溪市观海卫镇助联体服务站慈善超市


提高救助兜底保障水平

 

  2024年12月,湖州市出台《湖州市临时救助实施细则》,为困难群众织起了一张覆盖面更广、标准更细、更贴合实际的临时救助网,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在申请条件上,进一步放宽了户籍、收入和财产等限制,增加住房损毁、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失业等临时性困难情形;在救助流程上,进一步优化了紧急程序流程和一次审批、分阶段发放的资金发放方式,使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的制度效能发挥更充分。”湖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浙江持续提高救助兜底保障水平,扩展救助对象范围。同时,建立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增长幅度不低于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机制。如今,浙江多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调至每月每人1145元,嘉兴、绍兴为1175元,杭州、宁波为1301元。

  湖州市变“保障基本”为“扩中提低”,将以三口之家计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低收入困难家庭,作为除特困、低保、低边和支出型之外的第五类对象开展认定,并按照五类对象困难程度,分梯度给予专项救助和综合帮扶措施,构建出范围适度、界限清晰的救助帮扶靶向图。

  温州市11部门联合印发《温州市相对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工作指引》,创新低收入家庭的定义及界定范围,有序扩大救助帮扶范围。集成打造“共性+个性”政策工具箱,形成覆盖教育发展、看护照料、健康管理等多维度系统化的举措体系,制定“增值式”政策940条。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市8.9万户14.2万人的低收入家庭“一户一画像”数据库。

 

完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

 

  “自从得到‘1619’接续奋斗计划项目的帮助,我不用为生活费烦恼,可以专心学习技术,未来学业有成时,我也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2024年12月27日,在温州市“1619”接续奋斗计划项目汇报会上,一位来自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代表衷心表达了对帮扶项目的感谢。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要积极发展“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如今,浙江更加注重兼顾“输血”与“造血”并蓄,在强化低收入人口兜底保障的基础上,促进其提升自我发展意愿和能力,让“扶一程”走得更远。

  打造“造血型”帮扶项目。以温州市为试点,针对低收入家庭劳动人口学历低、对子女教育投入不足等情况,创新启动“1619”接续奋斗计划,为16—19岁低保、低边家庭青少年提供职业教育到就业的全链条帮扶。计划实施一年来,已有175人经技能培训后考取职业技能证书,首批101名“1619”应届毕业生有9人考上本科、84人考入专科、8人实现稳定就业,实现毕业生群体100%就业或升学。截至目前,相关部门已为“1619”所在家庭提供综合帮扶3.4万人次,资助172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提供医疗救助和大病支出减免2.6万人次;实施光伏小康、生猪养殖折股量化等项目,带动385户家庭增收。

  创新“动态监测”机制。以杭州为试点设计开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实现救助帮扶对象动态监测、主动发现、精准帮扶,变“事后救助”为“事前预防”:创建低收入家庭抗风险能力计算模型,建立包含7大维度54项指标的赋分体系,对每户监测家庭进行智能赋分、精准画像,并由强到弱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抗风险对象;设置重大疾病、残疾等级变更、家庭成员死亡等预警指标,分类预警,自动生成“一户一策”帮扶建议……截至目前,杭州市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将22万余户48万余人纳入低收入动态监测范围,为4.7万余户触发预警的家庭提供多元化帮扶。

 

构建多元帮扶治理格局

 

  在宁海县跃龙街道,困难群众仇某有了新工作。仇某今年50多岁,公婆常年卧床需要照料,儿子在校读书,全家收入仅靠丈夫在外务工,生活困难。宁海县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为仇某联系爱心企业资源,通过在家制作花篮,增添了一份收入。

  “我们通过与爱心企业对接,给一些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困难对象提供制作花篮、饰品等技术要求不高、工作时间灵活的就业项目,让他们在家里实现就业。”宁海县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负责人介绍。

  为仇某施以援手的“助联体”,是集救助帮扶力量汇聚、资源统筹、队伍培育、场景体验、窗口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化运营平台。继乐清市创新打造第一家县级智慧救助服务联合体后,浙江以杭州市“12345”模式助联体为模板在全省范围推进助联体平台打造,实现救助资源高效统筹、救助服务精准配置,“小平台”撬动“大民生”,“单线联动”变为“多方融合”。

  优化“一站式”枢纽功能。着力提升助联体规范化水平和服务效能,强化平台力量汇聚、资源统筹、队伍培育、场景体验、窗口展示五位一体功能。加大助联体数字场景应用,建立“需求、力量、政策、服务”四张清单,规范“需求评估—资源匹配—服务提供—评价反馈”服务流程。

  筑牢“一盘棋”共助格局。杭州市联动全市70余万名党员和4万多个基层党组织,搭建“爱心驿站”帮扶平台,完成困难群众微心愿37万余个;温州市将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纳入全市重大改革项目,打造产业、就业、教育、慈善等一批帮扶项目;湖州市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与慈善组织的沟通会商机制,将来源于企业、个体工商户、干部职工、社会公民的捐款和财政专项补助,共同纳入救助帮扶专项资金,共筑救助帮扶“爱心池”。

  建立“一体化”标准体系。杭州市制定发布《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运营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从建设要求、服务提供等7个方面明确了助联体建设和运营标准。同时规范社会救助需求评估、社会家庭居室改造、慈善帮扶等服务,出台系列标准,系统化、规范化推进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建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