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浙江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综述 |
|||
|
|||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叶 慧 邵玩玩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怀着对人民最深的情谊,察省情、访民意,擘画“八八战略”,经常强调: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2004年,他提出并亲自组织实施了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探索实践,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20多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在不断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上持之以恒、狠下功夫,努力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把政府“干的事”变成群众“满意的事”,使人民群众对为民办实事满意率一路上扬。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过程中,如何让高质量发展可感可知,让共同富裕真实真切,让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充足充盈?省委书记王浩强调,要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谋实功、创新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共富先行的民生幸福新图景徐徐铺展。 坚持人民至上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月14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杭州隆重开幕,代省长刘捷作政府工作报告,并公布了2025年十方面民生实事。 20多年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次年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自此,省域发展“大图景”与人民生活“小美好”相互交织。 2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民生事项更加普惠、优质服务更加可感可及,用心用情实施了一批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把实事办准—— 政府“开单”。200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的实事,将实事落地为具体项目,每一项都有标准、可量化。2006年,浙江省民情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前一年承诺的十件实事件件有着落,各项任务都超额完成。20多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每年将十方面民生实事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24年底,省级累计实施了337项民生实事工程,实施主体由省、市政府逐渐向县、乡拓展。 群众“点单”。浙江各地建立“民情日报”“民情地图”“民情通”等访民情听民意工作机制。2005年,省政府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确定政府要办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 代表“选单”。为让群众深入参与民生项目的决策中来,2008年,宁波宁海县试行由人大代表投票推选十个民生实事项目,这一模式在全省逐步推广。2018年,浙江实现市县乡三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共票决产生6万余件民生实事项目。 把实事办实—— 落实民生支出。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把为民办实事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状况,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确保每年财政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落实责任清单。每年年初,省政府制定下发《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分解任务》,要求各地各有关单位层层抓好落实。从2022年起,省政府对十方面民生实事单独列出“落地落细清单”,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细化,将责任分解到各有关部门以及市、县(市、区),明确牵头单位、协办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并把办理情况和进度向社会公示。探索建立民生实事次年向省人代会报告情况的督查考评机制,把考评情况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人大对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的重要内容。 把实事办好—— 不断满足群众需求。20多年来,浙江根据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拓展实事领域,丰富实事内容。先后推出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加快电商服务网络建设,创建城乡放心农贸市场等各方面的民生实事。 2023年启动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高质量完成就业创业、教育助学、医疗卫生、养老帮困等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 2024年12月30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今年1月1日,省委、省政府又正式印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省委一号文件),为这项工作绘就了“作战图”、吹响了“冲锋号”。 2024年底,全省群众可通过“民生实事码”查看相关项目建设内容和完成情况,共有群众71万余人次参与意见建议征集活动,满意率达99.13%,连续3年超过99%。 慈溪市东埠头村年糕共富工坊 聚力共同富裕 健全促进群众增收机制 近年来,浙江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富民”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全力夯实共富物质之基,答好为民惠民之问。 强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高度重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自2023年起就把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万工程”列入浙江省“十项重大工程”一体推进。 持续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浙江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因地制宜加强县城建设、做强特色产业的同时,做大做强中心镇,培育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来辐射带动周边乡村。2024年,浙江实施1270个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17.54亿元,有力推动了县城聚能升级。 山区海岛县赶超奋进。浙江完善山区海岛县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建立“1+1+1+1”(省领导+经济强县+国有企业+社会领域)新型山海协作结对机制,探索“发展飞地”整合运营,实施“一县一方案”长效推进机制,保障山区海岛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具动能。2024年25个山区海岛县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兴村,全域打造和美乡村——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做好“兴村”文章,全域打造诗画浙江和美乡村。 美丽生态持续进阶。2024年8月,浙江部署和美乡村建设“三大行动”,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价值,村民的幸福感触手可及。 美好生活纷至沓来。浙江启动人文乡村建设,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成功举办“村晚”“村歌”“村跑”“村BA”等村系列文体活动,打响“乡约村里”活动品牌。乡村美好生活让年轻人向往 ,青创客、新农人、乡村CEO活跃浙江乡野,赋予乡村新的想象。 “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开辟赛道,编制“土特产”全产业链图谱,出台“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把各地土特产演变成“共富链”。目前全省建成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126条、产值32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470万人,“土特产”成为富民大产业。 融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浙江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动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产业发展一体融合,让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要素流动便捷畅通,农民增收致富动能愈加持久。 城乡设施一体推进。浙江坚持城乡规划建设“一盘棋”,一体推进城乡物流网、水网、充电网、通信网等体系布局,畅通物流,改造水站,增容网电,力争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同质同标。2024年,全省建成7920座村级供水站,新建了2万多个农村公共充电桩。5G网络、光纤资源已覆盖重点行政村。 城乡要素畅通流动。紧抓“人、地、钱”三个核心要素,引青年入乡、促农民进城,让要素资源在城乡自由流动,不断激活城乡居民增收潜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1个市、94个县(市、区、开发区)出台居住证互通互认政策;持续推进十万闲置农房激活行动,新增盘活闲置农房3.77万宗,实现盘活价值26.29亿元。 稳步缩小收入差距。深入实施“扩中提低”改革,推进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促进机制,实施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推进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入乡创业,力争“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各地还建强“共富工坊”,为低收入农户搭起家门口增收的平台。2024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1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1.83,比上年缩小0.03。 铸魂塑形赋能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放眼浙江,一座座高颜值的文化空间接续落成,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服务精准送达……过去一年,浙江坚持以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升促进惠民增效,出台《关于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创造性开展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公共文化空间遍布城乡—— 随着一个个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等空间全新亮相,市有五馆、县有四馆、区有三馆布局扎实落地,百姓出家门就能遇见自己的文化会客厅。2024年,浙江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237个、城市书房260个、文化驿站232个、乡村博物馆228个。全省文化馆优秀年报获评数、征集率全国第一。 让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百姓的精神家园,浙江开展童书漂流、空中书房、公共服务微单元等试点工作,以之江文化中心为一方“试验田”探索公共文化空间一体化运营,推进舟山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集成落地改革,高标准评选出62个“才貌双全”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旅游公共服务纵深推进。浙江精准定位旅游驿站作为旅游公共服务新型空间的角色功能,旅游驿站成为赋能个性化出游、创新消费场景、拉动文旅产业升级的增长点,2024年新增第三批旅游驿站210个。探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嵌入”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开设旅游公共服务专区。 文化艺术普及惠及全民—— 深化文艺赋美。2024年,浙江深入实施“文艺赋美”工程,印发《关于深化文艺赋美工程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实施意见》,开展全省文艺赋美精品点位评选。截至2024年10月,全省累计组织街头艺演11.9万余场,参演志愿者3.3万人。2024年国庆期间,杭州湖滨in77“文艺赋美·未来城市音乐现场”火爆出圈。 拓展文化惠民。银发主播课、少儿爵士舞,文化日课、青艺夜课……“全民艺术学堂”依托文化馆场馆阵地和艺术人才资源优势,面向百姓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优质化的免费公益培训,课程设置实现“老中青少”全覆盖。“三送一走”文化惠民活动火热开展,“村晚”“村歌”“村舞”品牌持续擦亮,衢州市衢江区全旺村等12个村成为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诸暨市安华镇中心卫生院设立中医骨伤科方便村民康复治疗 聚焦均衡优质 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过去一年,浙江以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全面撬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效达成重点指标—— 2024年,31项重点指标全部完成时序任务。截至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4.5%,比全国平均低0.6个百分点;“县域急诊急救三大中心(胸痛、卒中、创伤)标准化达标率”超额完成90%的年度目标;实施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评估119.38万人、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76个,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高位落实重点任务—— 守护“一老一小”。杭州市成功申报总投资3.59亿元的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和中央首批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全省建成60余家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380余家“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6%以上,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0.09%。全面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持续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覆盖率达69.8%。 关爱病弱孤残。创新发展“固定+流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全省共配置标准化巡回诊疗车528辆、建成“智慧流动医院”183家,农村居民就近即可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依托全国智慧医保信息平台,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落实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待遇,在册困难群众减少7.2万人,全省各地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均达到13200元。 点亮美好生活。基本建成“一网全贯通、要素全融合、服务全链条、监管全覆盖”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在线注册企业13.8万家,发布岗位102万个,人岗智配率达82%,建成零工市场267家,助力用工方与求职者双向奔赴。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已开工实施城中村改造3.5万户。 高标打造标志性成果—— 2024年以来,浙江持续深化舟山、淳安、龙游、景宁“一市三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积极探索缩小“三大差距”的路径举措,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经验做法向全省推广清单(第一批)》。“一市三县”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 舟山市依托“没有围墙的创业园”成功培育普陀路下市集、定海“三毛”文化等10个热门IP,集聚民宿餐饮、文创艺术、海钓和渔农业等创业实体267家,带动就业3400余人。112个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已实现市域、县域、乡镇、村社执行无差别。 淳安县以“安居优教”工程牵引农村人口向县城聚集,为进城就学家庭集成提供住房、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便利,推动农民在城区落得下来、扎得下去。 龙游县强化数字赋能,上线基本公共服务精准智服系统,推动服务对象“不落一户”、服务内容“不落一策”、服务智达“集成一体”。 景宁畲族自治县以流动化、点单式服务“精准兜底”偏远山村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交通出行等需求…… 瑞安市新江南人家小区近700名居民围坐在一起吃百家宴赏文艺表演 共建共治共享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浙江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持续巩固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良好局面,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平安、高水平法治的良性互动。 以平安之诺,守护群众高品质生活—— 聚焦群众关切。老百姓痛恨厌恶什么,公安机关就全力打击什么。聚焦新型网络犯罪以及“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全省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夏季行动”“冬季行动”和“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受理数、案损数、重大案件数呈现“三下降”。 做深为民司法。全省检察机关紧盯网络安全、金融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加大电信网络诈骗、重大责任事故、危险作业等犯罪惩治力度,积极参与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立案办理涉安全生产公益诉讼420件,切实守牢民生底线。 发挥审判职能。从实体到网络,从餐桌到用药,全省法院直面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努力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全方位托举起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好纠纷化解。一体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社区、海岛渔区、网络空间的运用,在全省域开展矛盾风险起底式排查,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累计调解矛盾纠纷88.53万件,同比下降17.3%。 以法治之力,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法部门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出台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依法打击、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优化服务,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到实处。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政法机关依法惩处走私、金融诈骗、招投标、企业内部贪腐、虚假诉讼等违法犯罪,有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围绕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各地开展改革攻坚,全力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创新浙江建设。加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域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司法保护机制,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不断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机制。2024年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2万件,切实提升了司法保护效能。 以治本之策,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防汛防台抗旱能力提升行动,打造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为老百姓创设安全祥和的良好环境。 治本攻坚。围绕源头防、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五防”措施落实,全省彻查彻改了3.3万个重大隐患。针对电动自行车和燃气老旧管道的安全隐患,各地开展专项治理,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同比下降30%以上,提前1年完成913.6公里存量燃气老旧管道改造。 科学防灾。坚持以预报预警为令,落实“早动、快动、小动”理念,高效运行“1833”联合指挥体系,有效防御历史罕见的梅雨洪涝灾害,成功应对“贝碧嘉”“普拉桑”等台风侵袭,实现人员“零伤亡”。 2024年浙江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6.8%、15.7%,为人民群众牢牢守住了安全底线。 民生最关情、幸福有质感。在新起点上,浙江勇挑发展大梁,勇闯共富新路,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蹄疾步稳提升民生福祉,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上相互促进,共富先行的“民生答卷”越写越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