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实干加快推进山区高质量发展 |
|||
|
|||
中共丽水市委书记 吴舜泽 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主战场之一,丽水认真贯彻落实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精神,全面落实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工作部署,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以知重负重、破难挺进的姿态投身主战场、奋战第一线,牢记嘱托、勇于创新、低调务实、埋头苦干,全面奏响“奋斗实干、担当争先”最强音,奋力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丽水市区 集中力量抓产业 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牢牢把握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这一核心要求,深刻领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山区海岛县实现强县富民的必由之路”,聚焦解决产业“小散弱”和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着力构建“5+5”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链群导向壮大生态工业主导产业。市县统筹推进“1315”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合成革、竹木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半导体、中医药大健康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扩能,力争今年建成1个千亿级、1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到2027年打造县域百亿级特色产业链10条。 深挖特色培育富民强市支柱产业。依托资源禀赋,做深“山水”文章,做强“丽水山耕”“丽九味”等“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农遗良品”“林下经济”等产业,打造灵芝、荒野茶等10个特色大单品,力争未来三年实现品质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破千亿、历史经典产业产值超600亿元。 以“两新”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创新丽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创建丽水国家高新区牵引科创平台与产业平台一体建设,全面运营浙西南科创产业园,健全教科人一体赋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每年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不少于20项。开展新一轮科技企业五年倍增行动,今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 重中之重抓强城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突出把强城作为重点发力方向,坚持市域一盘棋,推动东部莲都缙云青田一体共建“跨山聚能发展带”,西部龙泉庆元遂昌松阳云和景宁携手打造“生态特色发展带”,牵引9条县域发展轴建设。 增强中心城市核心牵引功能。完善市区一体化机制,以三江口协同发展区牵引北城、南城、碧湖新城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推动丽水经开区提能升级,加快建设空港园区,打造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发展区;以交通、产业链接腊口、东渡、石塘等节点乡镇,带动周边县域融入市区一体发展。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县域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服务集成。8个县城以云和“小县大城”从以“人的集聚”为重点的1.0版向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2.0版迭代为示范,加快培育“一县一百亿产业”,做强“一县一产业平台”,推动兴业聚人强城、服务均衡优享。今年滚动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项目80个,力争县城人口占县域比重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因地制宜抓兴村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立足山区乡村“小散弱”的实际,加快构建“中心镇辐射、多村组团、全域振兴”格局。 推动以镇街带乡村、以强镇促兴村。深化探索“大镇带小乡”“街乡共治”“乡乡合作”,按需构建事、财、人等要素统筹机制,推动跨乡一体组团发展、跨村协同联合发展。重点打造大碧湖、大温溪、大壶镇、大古市4大组团,分类培育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文旅名镇,“一镇一策”建强13个省级中心镇,打造33个重点村组团发展联合体。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招募运营团队,整合盘活片区资源,到2027年引育乡村运营团队和乡村职业经理人100个以上,打造15条10亿级“土特产”全产业链。 促进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双增长”。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因村施策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力争到2027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60%。深入实施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构建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强链接”机制,靶向推出就业扩岗、产业增效等8项增收举措,创新增技增收培训券、促进70岁以下闲置劳动力就业“农业经营主体雇主责任险”等增收实招,精准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坚持乡村环境提升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滚动推进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项目,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六大工程,今年确保完成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和美乡村覆盖率超过60%。深化“古村复兴工程”,活态传承乡土文化,到2027年完成23个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 坚定不移抓融合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最核心是人的自由流动”,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推动“人”和各类要素顺畅流动。积极促进“农民下山、进城安居”,协同推进“跨山统筹富民安居”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畅通农民进城通道,深化社会事务“乡事城办”、公共服务“同城同标”等举措,全力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统筹推动“产业上山、青年入乡”,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完善青年入乡发展机制,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今年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点100个以上,每年新培育百名“农三师”、千名农创客、万名新农人。 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牵引和保障作用。突出全域深化、体制破题,完善“固定+流动”模式,统筹抓好规划布局、服务标准、设施建运、政策制度“四个一体化”,实现片区整合、固定做强、流动提质、百姓有感。年内基本完成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示范性服务综合体县级全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实现片区化专业机构连锁运营。 奋勇争先抓落实 广泛汇聚发展合力 以“主战场”的担当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聚焦“落实”二字,大力弘扬“六干”作风,激励全市上下谋实事做实功求实效。 压实责任拼发展。深化“奋斗实干、担当争先”效能建设,树立以实干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引导各县(市、区)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因地制宜谋划和落实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对标比拼、自我加压、奋力赶超。 用足政策抓机遇。主动对接、有效承接省帮扶体系,积极研究用好政策,提高项目谋划的质量和水平,找准落实政策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以产业引育为重点深化区域合作,争取新型“发展飞地”试点,导入更多优质要素资源,最大限度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 提升能力强队伍。全面推进机关干部专业化能力建设和乡镇(街道)新时代“技能型干部培养、技能型政府建设”,引导干部着眼发展所需提升专业化能力、市场化思维,增强服务群众本领,锻造山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