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小土鸡“孵”出“共富经”

2025-04-15 17:09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张雅萌

张雅萌

 

  浙江青山绿水间,一群群羽色鲜亮、活力十足的土鸡,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掀起一场传统养殖业的变革浪潮。

  2024年,浙江蛋鸡存栏量达2215.13万羽,比上年增长6.04%;鸡蛋产量突破32.25万吨,比上年增长9.24%。从传统散养到现代化的智慧养殖,浙江“小土鸡”不仅飞上了餐桌,更飞向了共同富裕的广阔天地。

  

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鸡蛋包装车间


土鸡变“金鸡”

  

  在江山市,具有1700多年饲养史的江山乌骨鸡是一种集药用、蛋用、肉用于一身的优质鸡种,在2020年时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近年来,随着保种育种问题逐步解决,江山乌骨鸡养殖数量正日渐增加。“年初,坛石镇的养鸡大户刚收到我们送去的6000多羽鸡苗,还有一些老客户的订单陆续安排中。”江山市蓝丰种禽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玉仙说,今年以来,鸡苗预订量已突破40万羽。

  走进松阳县早上好锦鸡科技有限公司的松阳鸡繁育基地,黑白相间的鸡群在林间欢快跳跃。“松阳鸡血统纯正,肉质紧实,产蛋性能优,是真正的‘土宝贝’!”基地负责人余早生自豪地说,“从第一代选育开始,我们就请专家对鸡羽、脊椎等外观和血液进行检测,保证血统纯正。在养殖过程中,松阳鸡未受到其他鸡种杂交改良,具有重要遗传育种研究和开发价值。”

  2024年年底,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松阳鸡作为丽水市首个自主培育的鸡品种,成功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目前,松阳县已建立生态养殖基地,种鸡存栏6000余羽,年养殖规模达6万羽。当地将加大对松阳鸡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推动国家级保种场项目建设,让这一“土特产”“出圈”。

  除了江山乌骨鸡和松阳鸡,浙江的“鸡家族”可谓星光熠熠。在乐清市雁荡山区,雁荡麻鸡以其抗病性强、肉质鲜嫩的特点著称。当地通过“公司+科技+基地+农户(合作社)+流通”的五合一联盟模式,年养殖量1000多万羽,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亿元。一度濒临消失的萧山鸡,则在杭州东海养殖有限公司的保种攻关下重焕生机,商品代苗鸡年销量超1000万羽。素有“中华第一鸡”美誉的仙居鸡,县内30多家仙居鸡放养基地,年可提供仙居鸡鸡苗500万羽,出栏肉鸡120万羽,2024年,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8亿元……这些“浙产名鸡”不仅承载着地方特色,更成为农民增收的“硬通货”。

  

智养孵“金蛋”

  

  在位于海宁市的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30万羽蛋鸡住在“智能公寓”——自动喂料机精准投喂,环控系统实时调节温湿度,中央集蛋线将新鲜鸡蛋送往分拣车间,裂纹检测、紫外线灭菌、喷码包装一气呵成。

  “以前8万羽鸡要数十人管,现在1个人就能搞定!”公司总经理朱飞介绍。这位90后“鸡司令”从小在自家的养鸡场和饲料厂长大,成长环境的耳濡目染,让他萌生了从事农业的想法。2017年硕士毕业后,朱飞开始接手父亲的事业,为企业带来了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在生产管理上,投入1700万元升级设备,使用自动处理分级一体机进行鸡蛋清洗、烘干、灭菌、称重分级、喷码标识和自动包装等,电脑终端集成各鸡舍鸡蛋数据,可直接有效呈现鸡群的养殖状况。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能精准优化饲料配比、动态调控环境参数,客户对鸡蛋品质和产量的要求都能‘量身定制’。”朱飞指着屏幕上的曲线图介绍。目前,基地30万羽蛋鸡年均产蛋近6000吨,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数字化管理让每一枚鸡蛋都“有数可依”,消费者购买更放心。

  科技赋能畜牧养殖的浪潮席卷浙江,让养鸡不再是体力活,而是技术活。在明康汇浪川蛋鸡养殖产业基地里,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鸡舍,为蛋鸡的“家”显得科技感十足。

  “目前,我们已建成6栋数字化智慧蛋鸡舍,建设规模60万羽蛋鸡,每栋鸡舍分上下8层鸡笼,整排鸡笼长度超过了100米。”基地负责人晏帅峰介绍,自动化的行车会在料槽内给鸡投喂饲料,养殖区域的10°斜坡可自动收集滚落的鸡蛋。此外,基地采用的自动化粪便采集系统可将鸡粪高温发酵处理后,成为有机肥。

  “有了各种智能设备的帮助,养殖更轻松。”晏帅峰说,眼下,该项目已为附近村民提供了70多个就业岗位,基地里90%以上的岗位由附近村民负责,鸡蛋上市以来,月销量最高突破10万盒。

  

共享新“鸡”遇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在一只只小鸡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丽水市莲都区的绿园种禽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企业承租运营、农户参与饲养的协作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养殖基地,统一销售种苗、饲料、药品等,肉鸡被养到出栏重量后,经过抗体检测、药物残留等工序,绿园禽业会根据全年定价进行统一收购。

  “目前市场价格5元多,我们依旧按照6.4元收购。很多农户从最开始的几百羽鸡到现在的2万到3万羽鸡,一年最多能赚20多万元。”该公司董事长应林翠说。

  在“中国竹乡”安吉县,108万亩竹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孕育出舌尖上的珍馐——安吉竹林鸡。当地创新采用竹林生态散养模式,探索出“党建+合作社+项目+订单”的发展模式,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村级基地”的产业联结机制,推广订单养殖、承包收租、产出分红、托管代养、抱团发展的项目工程,针对低收入农户,以“低成本购置鸡苗”形式鼓励开展养殖行动,2024年累计发放鸡苗3万羽,带动农户增收约195万元,户均增收2000余元。

  政府与企业的联动更为产业链注入强劲动能。2021年实施的《浙江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新建一批存栏50万羽以上蛋鸡场,到2025年,实现全省蛋禽存栏量3000万羽。2023年发布的《关于开展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通知》则进一步细化路径:自2024年起,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推动全省家禽出栏量突破2.3亿只、蛋禽存栏量提升至3600万只,全面夯实稳产保供基础。各地政策红利也在持续释放:德清县对新建扩建项目给予50万—200万元“真金白银”奖励;长兴县则为规模牧场粪污处理设备提供30%财政补贴,等等。

  在浙江,一只“共富鸡”的旅程,从种苗孵化到智慧养殖,从品牌打造到联农带农,串联起一条融合科技、生态与民生的共富产业链。在蛋鸡产业集聚区内,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3.1亿元,同比增加7.82%。这些鸡不仅孵出了“金蛋”,更孵出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