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全面写好治水促共富新篇章

2025-04-15 17:0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李锐

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 厅长  李 锐    

 

  今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部署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这一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提出的“4+1”重要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聚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模式新机制,努力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省域范例。

  全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总体部署,制定《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水利实施方案》,统筹“强城”“兴村”“融合”,在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中,全面深化治水促共富实践,加快推进省域水利现代化先行,奋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更大水利贡献。

 

加快完善浙江水网,助力“强城”

  

  “县邑靖,则邦本固;民生安,则国势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构建浙江水网,建设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及水资源保障能力。

  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升城乡水利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聚焦流域防洪,实施县城和中心镇防洪御潮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镜岭、棠溪等大中型水库建设,实施老石坎、对河口等水库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优先实施县城和中心镇的重点河段治理,提升加固堤防600公里,分类分区推进海塘安澜工程。

  聚焦山区源头,实施小流域山洪防治工程。坚持防避结合,紧盯山洪灾害重点村落,推进全省100余条重点山洪沟综合治理,增强沿岸乡镇、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现小流域山洪风险预警精准触达全面覆盖。

聚焦平原城镇,实施城乡排涝综合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杭嘉湖、温台等沿海平原强排成网,中心城区排涝全面达标。推进嘉兴南湖区、海盐县等圩区综合整治工程,保障圩区防洪安全及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碧湖平原、松古平原等山区城镇易涝区治理,增强山区平原自排、强排能力。

        到2027年实现县级以上城市防洪(潮)达标率96%,沿海平原强排能力比“十四五”再提升20%;2030年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完备,有序应对极端洪涝风险,构筑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加快构建水资源一体化配置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跨流域跨区域的浙东、浙中、浙北三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省域一体水资源配置格局,有效提升全省供水韧性和应对极端干旱的能力,助力构建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建立完善用水权交易和水生态补偿机制,带动以水为生产要素的产业发展,支撑长三角南翼、“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强化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奠定基础。

  实施区域水资源配置网络优化提升工程。加强区域水资源联通联网,以县城为起点,向中心镇、重点村以及组团片区延伸,完善县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实施舟山本岛、武义中部等库库连通工程,串联已建水源,更好满足百姓生活以及高品质产业用水需求。

  实施城乡供水水源保障提升工程,构建多水源互济工程体系。重点推进乐清银溪、青田新八源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与区域人口经济环境相均衡。

  到2027年,县级城市供水全面实现“一源一备”,城乡供水水源保障达标率提升到97%;2030年实现优质水资源高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群众全面“喝好水”。


夯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促进“兴村” 

 

  广袤农村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主战场。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水利基础设施分布在田间地头,服务于千家万户,润泽着乡村的繁荣与振兴。

  好水进万家,提升农村供水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单村水站改造提升,确保今年圆满收官。以“城乡同质、区域统筹”为目标,全面深化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健全“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责任体系,构建“合理水价+财政分级保障+企业自筹”的资金闭环。构建农村供水2小时服务圈,以县为单位,依托规模化水厂、乡镇服务中心等方式合理设置农村供水服务网点,形成用水问题的及时响应和闭环处置。

  干渠润千畴,推进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以农田灌溉发展需求为基础,稳固和发展灌区面积,按照“能并则并、建大并小”原则,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开展集中连片灌区整合。加快推进1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推进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更新升级2500余座,保障粮食安全。

  碧水映万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共富小流域建设,推动小流域治理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有机结合。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城乡亲水节点建设等工程,以河湖水系为纽带,打造高品质水美示范带、示范圈,结合“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等融合推进,提升乡村风貌品质,打造功能更完善、业态更丰富、设施更齐全,满足百姓多元需求、激活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

        到2027年,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提升到90.5%以上,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2,城乡居民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到88%,新增城乡亲水节点1000个,建成高品质水美乡村600个;2030年,广大农村群众饮水放心、用水便捷,扮靓和美乡村新图景。

  

以水为脉建强发展轴,推动“融合”

  

  水脉为弦弹盛景,河流作带系城乡。经过20多年系统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山区海岛县的38条发展轴中,有36条以河湖为脉,支撑起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大力实施县域母亲河品质提升工程,串联城乡发展脉络。以县域母亲河为重点,串联县城滨水核心带、中心镇活力水环、重点村特色水巷,提升“县城—中心镇—重点村”轴线的亲水活力。同时,谋划中小流域系统治理重大工程,以县域为单元一体化推进,结合国土空间和城乡发展规划,重点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高品质文化圈打造、时尚水上运动项目和水景观融合提升,建成百余条县级幸福母亲河,推动安吉、德清、浦江打造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样板。

        大力推进水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彰显浙江人文之美。水文化是滋养城乡文明的源头活水,承载历史记忆与生态智慧,赋能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积极探索推进水文化遗产保护、水文化与工程融合、水文化教育传承和传播弘扬,保护传承大运河、良渚水坝、古海塘等浙江治水历史文脉,开发具有水历史风貌的滨水商业街区、渡口码头、古桥遗址文化、水民俗文化基地、水驿站小景等,彰显浙江人文之美。

        建立健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水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出台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的实施意见,持续深化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重点培育农水产品、饮用水、滨水文旅康养、水上运动等优势水产业,积极打造“丽水山泉”“衢州清水鱼”等特色品牌。深化农村集体山塘水库用水权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山塘水库沉睡资产。

        到2027年,全省建成幸福母亲河文化长廊100个、精品滨水文旅节点100处,举办国际水文化交流活动8次以上,水生态产品价值交易累计超100亿元;到2030年,生态治理与城乡发展互促共荣,河湖生机盎然,滨水空间优美宜居,水文化软实力领跑全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更为丰富多元,推动城乡水利服务优质共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显著增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