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味小工坊释放共富大能量 |
|||
|
|||
今 哲 陈学东 孔丹杰
作为浙江深化强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的创新探索,“共富工坊”正在舟山这片海岛沃土上绽放出蓬勃生机。 近年来,舟山市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因地制宜打造了400余家独具“海味”的“共富工坊”,累计吸纳就业超1.9万人,带动低收入农户人均月增收2500余元,奏响了海岛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交响乐章。
村干部在“翁山丰物”共富工坊直播带货 “一岛一品” 振兴海岛经济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舟山将海洋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动能,“一岛一品”打造海水养殖、水产加工、海岛旅游等特色化、集成化、品牌化的“共富工坊”,铺就一条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海岛致富路。 拿鱼、解冻、剖鱼、清洗、晾晒……凌晨4点,普陀区六横悬山村的“鲞遇悬山”共富工坊热闹非凡,当地村民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海味”生产作业。该工坊每年通过直播销售、直供签约等外销鱼鲞干货3万多斤,带动销售额超70万元,一条条干鱼鲞成了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紫菜养殖历来是岱山县皇坟村的特色产业,但因加工技术受限、运营支撑不足,发展一度迟滞。“紫菜旺民”共富工坊落地后,引进了一批懂技术、能管理、善协调的人才,推动形成了从养殖、加工、销售到旅游的全产业链格局。2024年,紫菜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今年我们又研发了紫菜虾米汤、伴手礼小包装紫菜等新品种,将在产品质量、紫菜研发等方面继续探索创新。”皇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海伦说。 在嵊泗县,民宿产业正依托“海岛共富工坊”生态矩阵焕发新生,成为渔农民转产转业的有效途径、渔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增长极。通过整合跨岛际7大行业组织、11个民宿协会及894家民宿资源,培育乡村研学、渔家餐饮、海钓体验等10余个衍生业态,渔村休闲产业链蔚然成型,民宿从业人员增至6000余人,旅游从业人员超2万人。 走进舟山国际水产城“一条鱼”直播共富工坊,各店铺的工作人员正通过直播平台向网友展示新鲜鱼货。曾经,舟山水产电商80%依赖天猫、淘宝等第三方平台传统销售渠道进行运营;如今,“一条鱼”直播共富工坊为海鲜电商与捕捞渔民、物流企业之间直供直销搭建起协作平台,27家本地水产电商企业入驻在此,联动“航行的支部”渔船100余艘,年直播9000余场,成为省级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 从传统养殖到直播带货,从民宿集群到产业链延伸,一个个“海味工坊”正以点带面激活海岛经济,让“靠海吃海”的老话焕发出“向海图强”的新意。
“门口就业” 保障民生福祉
“共富工坊”的核心,在于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舟山通过“家门口就业”模式,织密海岛民生保障网。 每年对虾收获季,定海区长白岛“离岛耕海”共富工坊的共富车间内就上演村民们加工对虾的忙碌场景。工坊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人均年收入达6.6万元,产量高峰期还会定向吸纳一批短期用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真是好极了!”60多岁的李大伯说,像他这样的熟练工,一天下来能挣400多元。 共富车间是舟山努力打造海岛村民“15分钟就业圈”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劳动力供需对接端发力。”舟山市委两新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乡镇由党委牵头,定期组织村企党组织开展用工对接,以共富车间、共富岗位等形式,打造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打通就业需求与用工需求间的信息屏障,定向吸纳村民到家门口的工厂、民宿、物业企业等就业。 “共富工坊”一头连着民众、一头连着企业。作为海洋产业集聚区的高新区,用工需求大。该区协同周边镇村建立“用工直通车”机制,发动22家企业通过“共富工坊”为村民提供近900个岗位。“通过线下安排村干部、网格员和党员骨干常态化摸排就业意愿,线上安排企业将用工需求、技能培训等资讯信息推送到微信群、小程序等方式,让企业和劳动者双向奔赴。”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着眼低收入群体切实诉求,舟山各村社党组织统筹优先安排对口工坊,并探索在帮扶资源和需求匹配度较高区域领域,建设专门面向特殊群体的扶助主题工坊。比如,残疾人员汤忠定曾靠残疾人生活补贴维持生活,得知岱津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开办“共富工坊”后,他向社区提出申请,就近在这里上班。“都是社区、乡镇推荐来的,我们入户走访确认他们是否适应来这里上班。”工坊相关负责人说。
“握指成拳” 拓宽共富之路
为了让“共富工坊”越办越好、共富之路越走越宽,舟山建立“共富工坊”建设服务机制,汇聚人才、科技、金融等多方力量,激发强村富民新活力。 去年4月,定海区委组织部联合定海海洋农商银行,加强文旅、创业、涉农等经营场景贷产品研发,针对东海云廊配套产业、商户、业态和东海百里文廊沿线村集体、各类经济组织及自然人等,整合推出“两廊—人才贷”“两廊—共富工坊贷”等“两廊贷”系列信贷产品,最高授信额度达3000万元。 日前,“心忆空间小沙女”共富工坊负责人黄罡就在“两廊贷”的支持下,解决了融资担保难题。“像我们这种扎根乡村的业态,资金充足、及时才能满足游客增加和业态发展需要,有了这样的精准扶持,我们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黄罡点赞道。 针对海岛渔农村群众职业技能短板,舟山将“共富工坊”打造成为渔农村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的“大课堂”。比如,岱山县组织各类“田秀才”“农创客”组成“导师团”,下沉一线结对指导,并开设“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电商和品牌打造”培训班等新兴课程,免费为群众开展实用技术、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电商应用等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升自我发展“造血”能力。3年来,全市累计开办培训1600余班次,覆盖2.3万余人次。 助力打响海岛渔农产品名气,舟山还积极开展“共富直播间下海岛”行动,举办“共富工坊”大市集、“小岛你好·共富食味坊”主题展销周等活动,建立市外“共富工坊”直供点,推动“舟山鲜”走出东海、“舟山游”出彩出圈。 政策活水精准滴灌产业链条、技能培训筑牢人才根基、数字技术激活发展潜能……多维支撑下,浸润着海风盐味的“小工坊”正逐渐成长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强引擎”,让东海之滨的共富实践从蓝图构想转化为充满烟火气的生动实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