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七期>培根铸魂强基
浙江师范大学:加快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突破

2025-04-15 15:0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沈华军

今日浙江记者  沈华军

 

  “浙江师范大学要充分发挥数学与智能教育、数理医学等学科交叉优势,持续擦亮对非研究特色品牌,加快建成综合性、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24年12月3日,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浙江师范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校一策”方案》起草情况,要求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聚焦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获国家和省级党建“双创”项目62个,居省属高校第二;202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新增博士点6个,均居省属高校第一。

  

校领导班子在陈望道故居开展“循迹溯源”活动

强化政治引领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2024年12月25日,第五届“一带一路”智库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智库专家学者代表、青年师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南方合作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多年来,浙江师范大学持续深耕非洲研究领域,对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20余个国家的大学和智库机构签署了40余份合作协议,形成了学术研究、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多维互动的合作格局,发布的“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被写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深度参与的4项成果被上升为国家行动。

  除了对非研究,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一大重要领域。成立于2012年的边疆研究院,至今仍是东南地区唯一的实体性专业边疆研究机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疆、西藏、北疆、西南、台港澳及海疆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以应用型智库研究与基础性理论研究协同发展为核心,同时兼顾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此外,边疆研究院致力于创新传播内容,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议题的研究和传播,通过拓宽传播渠道,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024年1月,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

  作为国家战略之一,支教是师范院校责无旁贷的职责。25年来,浙江师范大学接续选派314名优秀学子赴广西龙州、四川马边等地支教,直接受益师生6万余人,是广西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支教团。自2022年起,浙江师范大学又每年选派在校生组成四川马边实习支教团,赴马边7所中小学开展实习支教活动,四川马边也成为继广西龙州之后又一个浙江师范大学支教人的星火之地。

  发挥所长服务国家。2024年12月11日,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启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举行,该中心也成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引领制定孤独症儿童学习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目前,该中心赴云南、青海等多省开展送教,惠及100多所特殊学校和2万多个家庭。

  

牢记初心使命

专注卓越人才培养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多年来,浙江师范大学以“树两代师表,铸两代师魂”之志,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信仰力”提升工程。打造“真理的追寻”党建品牌,连续4年组织万名师生党员循迹溯源,构建“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宣讲展示—科学阐释”一体化组织育人体系。通过沉浸式研学《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经典案例,形成优秀调研报告200余篇,推动理论学习向实践转化;“809000”新时代青年宣讲团联动“初心故事汇”“浙师青年说”等品牌项目,深入社区、企业、乡村开展宣讲830余场。“红途望道”理论宣讲团获“浙江省基层理论宣讲成绩突出集体”称号。

  培养“有情怀”的未来教育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师德养成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聚焦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关键环节,着力培养引领教育发展的卓越教师和浙派未来教育家,努力造就具有“求实、务实、扎实”特质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全省输送了以“时代楷模”陈立群为代表的20余万名优秀教师,培养了近50%的全省特级教师。

  构建“大中小”思政课育人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培训培养、实践研修一体化,打造“有味道”的思政课,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辐射全省150余所中小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浙江省优势专业等诸多优势,以“资源整合”实现组织领导一体化、“联合培养”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拓展平台”实现教学研究一体化、“体系构建”实现评价机制一体化建设等“四个一体化”,打造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扛起时代担当

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以党建强带动事业优,浙江师范大学坚持将党组织设置和党员作用发挥与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学校94%的国家一流专业、100%的登峰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所在党组织均为国家和省级党建示范单位。

  助力共同富裕。把论文真正写在课堂里、写在产业上、写在项目中,让教师的科研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加贴近现实应用。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以健全组织机构、外派挂职干部、促进校地合作等有力行动,逐步构建起具有辨识度的教育帮扶创新模式,助力共同富裕走深走实。目前,已连续派出4批次、27名博士赴山区海岛县挂职,共建附属学校60余所;开辟山区县教师专业成长通道,每年专项设立教育管理硕士定向招生名额,开展专题培训,受益教师达1.3万余名。

  助力文化强省。组织15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以浙学研究重大需求为导向,立足浙江,引领全国,建构“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协同创新平台与学科交叉融合体系,打响“浙学品牌”,总结、提炼、阐释“浙江经验”,出版鱼鳞图册等大型文献丛书,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助力科技强省。服务创新浙江,重点围绕数理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打造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心、应用交叉研究为导向的高能级大平台,布局前沿交叉学科增长点,对接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积极推行“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加大技术攻坚力度。目前,与西湖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华市共建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光源大科学装置,攻关产业“卡脖子”技术,入选省“千项万亿”工程。

  锚定“一校一策”明确的建设目标,浙江师范大学正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