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七期>培根铸魂强基
绍兴市:谱写校地党建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5-04-15 14:5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岑文华

今日浙江记者 岑文华


  推进高教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谋划、一体推动,校地各级党组织结对共建600余个,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校“校警驿站”全覆盖并实体化运作……近年来,绍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构建校地党建融合发展新体系,打造校地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党建引领校地融合

 

  绍兴市委坚持把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摆在首位,市委常委会每年研究高教强市工作,市委教育工委定期会商解决具体问题,落实市领导联系高校制度。2019年以来,共投入近85亿元支持高校基建工程项目,明确“十四五”期间1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绍兴文理学院发展。

  同时,坚持“大思政”理念,成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联盟,围绕赓续历史文脉、贯通胆剑血脉、守护红色根脉,把习近平总书记29次考察绍兴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胆剑精神”等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持续以思政教育创新铸魂固本,建强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

  2022年,绍兴市入选全省首批“高校党建与属地党建融合”市域试点。在市委教育工委领导下,属地党委均成立“校地融合型”党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试点高校党委书记和属地党委教育工委书记担任“双组长”。出台《在绍高校党建与属地党建深度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细化落实13项重点任务,45条具体工作;试点高校和属地结合实际深化探索,不断延伸拓展校地链接点、共振面——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柯桥区委构建“学院党委与柯桥区委、二级党组织与16个镇街、基层党支部与社区、村、企业等联建共建”的“1+16+N”三维立体协同发展机制,把校地联合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先锋力量聚到区域建设主战场;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与上虞区委以“虞理共进百项目”工程为抓手,实施“九联建”“九相融”,探索组织联建共强、干部互派共培、产研合作共融、青春场景共建等,为地方教科人一体发展注入党建“红色引擎”;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和越城区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12324”高校警务站模式,拓展“校地融合型党建”育人格局,开展“党建领航”“教育培优”“科技赋能”“人才共享”“文化涵养”五大类百余场活动。

 

共建共享赋能发展

 

  学生校外实践机会更多,企业参与编写的教材更贴合市场……与越城区马山街道党工委结对,让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的师生们收益颇丰。而对马山街道来说,与学院的携手亦是一场双赢,为企业发展和主导产业升级引来人才活水、提供科技成果支撑。

  这样的校地互促共赢,已遍地开花。绍兴创建实施“四共五双”校地党建融合工作机制,深化在绍高校与属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全面形成“党建统领、多元共建、双向融入、协同治理”新局面。

  组织结对共建,助力乡村振兴。上虞区张村村的樱花谷爆火出圈,花季一过却游人罕至、设施闲置。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艺术系师生联合党支部与村党支部联村共建,推动成立名家工作室,搭建“艺术实践及创作基地”,师生送设计下乡、送包装进村,用艺术点亮“网红”变身“长红”。

  干部互派共育,赋能产学研用。柯桥区社科联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树人学院共建“共富智库”,开展“智富乡村—专家助力”行动,由科技特派员、教科研指导、校企联络人等组成的“智囊”组团式、沉浸式深入镇街乡村调研,为共同富裕出谋献策。

  要事校地共商,保障平安建设。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校地双方组建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组,健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方协作的联动联处机制,共建高校网络生态“瞭望哨”,形成一支1100余人规模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实现高校安全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资源整合共享,丰富治理平台。各校和属地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批校地融合师生服务中心,提供党员教育培训、创业就业指导等服务,解决师生“急愁盼”;整合警务专员、教育专员、学校保卫力量,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校“校警驿站”全覆盖并实体化运作,筑牢校园安全“防火墙”。

  推进在绍高校与属地党员干部“双兼制”、青年师生“双培养”、高校党员“双服务”、安全风险“双管控”、校园维稳“双响应”……在绍兴,高校党建融进属地的“打开方式”更多元,校地协同发展之路愈加宽阔。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驻镇村规划师交流分享会


“三位一体”创新探索

 

  去年11月8日,第三届“之江拍”科技成果交易会暨2024浙江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举行。22项来自之江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等单位的科技成果亮相,因契合地方产业发展、应用前景广阔而引发现场企业激烈竞价。项目全部成交,总成交价2052万元,溢价率达31.54%。

  这是高校与地方在科技创新上同频共振、双向奔赴的缩影。2023年,绍兴市被列为全省唯一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综合试点,建设全省首个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当下,绍兴正以此为契机,着眼新质生产力发展,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探索推进融合发展路径,总结具有浙江特色的经验做法。

  党委统筹推进协同创新。设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在全省率先出台“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10条政策。近年来,绍兴市引入5所契合绍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应用型高校,全市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持续优化。

  党管人才推动双向赋能。深化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化国家级试点,创新推出高层次人才“双聘制”、青年科学家“免评审”等机制,累计引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400多名,2024年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数领跑全省,入选全省首批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人才吸引力居全国23位。

  党建赋能支撑产业发展。围绕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15”科创体系建设需求,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优化机制。近3年来,高校调整专业58个,新增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3个,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高质量建成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

  据悉,绍兴市将力争到2027年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以上,高校年度研究与试验经费(R&D)达到10亿元左右,全力构建高等教育支撑引领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