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七期
在教育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勇担当

2025-04-15 15:4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彭佳学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  彭佳学


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部署教育强省建设目标任务,发出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勇担当的动员令。宁波一定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扬长补短、固本强基、争先进位,率先全面建成教育强市,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一期)效果图


聚焦落实根本任务

提升“大思政”育人质效


落实落细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用好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挖掘宁波红色育人资源,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高水平打造“四明传习”大思政课品牌,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建设100个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开发100本特色化数字教材,打造100堂示范“金课”,构建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深化“五育并举”,实施“一校一特色、一生一技艺”行动,推行课间15分钟“走出教室、放松身心”,大力开展科学家、道德模范、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建立“劳动+社区”实践机制,加快推动体育、艺术“菜单式”教学全面覆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统筹推进“双减”和教学质量提升,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聚焦锻强创新动力

加快“教科人”一体发展


统筹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谋深抓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建立创新联合体、构建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推广“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人才互聘共享机制,推动形成“教育筑基、科技引领、人才驱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大力实施高等教育攀高跃升行动,加快优质本科、研究生教育扩容,“一校一策”推动高等教育提能升级,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和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高起点打造新型研究型大学,推动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应用型高校特色化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工程师学院,深化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

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做大做优高技能人才“蓄水池”。实施学科专业“161”行动,支持高校与“大优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建设10个左右“登峰学科”、6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100个左右一流专业,推动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需要,围绕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重点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提升发展高校科创平台,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宁波工程学院“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高校科研布局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有效衔接。

深入推动教育开放合作,建强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等平台,实施职业教育出海品牌培育计划,争取海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甬合作办学,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更好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聚焦推动共同富裕

办好“家门口”每所学校


健全教育优先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优化市域教育资源配置,前瞻研判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构建与人口变化和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加强跨学段资源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

坚持优质均衡导向,推动托幼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打造“名校+新校”“城校+乡校”融合型教共体,推动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全覆盖。实施随迁子女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聚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攻坚补短,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确保有意愿入读公办学校的学生均可入读。

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有序扩大优质普高招生规模,深化普高特色多样布局,构建“学科中心—学科特色—体艺特色—综合高中”分层分类特色办学体系,探索人才多元发现路径,为高水平大学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健全十五年一贯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职特融合长效机制,引入社会资源助力残疾学生教育就业。建设城乡一体的终身教育网络,推动老年教育从普及型向多层次、多领域转型。

扎实做好教育对口工作,升级“组团式”帮扶模式,推广“课程援凉”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机制,助力对口地区提高教育质量。


聚焦呵护花朵成长

汇聚“校家社”共治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为孩子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实施高校二级院系党建强院行动,巩固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进民办公办中小学校深化党建联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强师惠师八条措施,健全赋能成长、待遇保障、荣誉激励、减负增效等机制,完善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育体系,推动广大教师正己育人、安心从教。

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建立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推动垂直大模型全面服务教育决策、学生成长、教师发展。

健全“一环四员”校园安全保障机制,推行医教联动、警校协作、“法治副校长”等实践,建好“最美上学路”,全链条重塑校园餐管理机制,发挥“心网格”情绪疏导、心理干预作用,确保校园绝对安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