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让古老传统戏曲焕发时代新彩 |
|||
|
|||
特约记者 夏斌婷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关心地方戏曲发展,2006年给成立50周年的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简称“浙婺”)专门发来贺信,勉励浙婺“把握时代脉搏,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为传统剧种特别是金华婺剧的保护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20年来,浙婺以这份关怀为深耕艺术的根本动力,始终坚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让婺剧这一古老剧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 浙婺剧目《三打白骨精》 张 辉 摄 放宽视野 打开门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全局意识和世界眼光,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努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多年来,浙婺以“放宽视野、打开门户”的姿态,让精品力作既扎根人民土壤,又跳出地域局限、拥抱多元交流,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传递婺剧魅力。 频繁亮相国内重要舞台,实现“墙内墙外皆飘香”。自2009年起,浙婺已连续14年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参加“欢乐春节”演出活动,8次登上央视春晚、7次亮相新年戏曲晚会,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亚洲文化嘉年华、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文艺演出等重大活动中精彩亮相,赢得广泛赞誉。 如今,浙婺的足迹已遍布五大洲69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浙婺在厄瓜多尔苏克雷剧院演出时,更是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当时剧院900个座位全部坐满,门口还有上千人在等待着能进场观看。”婺剧领军人物陈美兰回忆道,为了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当地政府还特意包了一架飞机,把演员们从瓜亚基尔接到洛哈加演一场。 近年来,新编《三打白骨精》的海外巡演更掀起热潮。在墨西哥,两场演出全部爆满,因第二场演出预购太过火爆,主办方临时把演出场地更换到剧院最大的演出厅。在安道尔,外交大臣托尔观演后向演职人员致谢,称演出带来“东方的诗意”。该剧至今已出访21个国家,在海内外演出100多场,仍邀约不断,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 坚守根脉 培育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创造核心在人。”人才辈出正是婺剧焕发新生的关键。多年来,浙婺坚持“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以陈美兰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主动让台、倾囊相授,为后辈搭建成长平台,结出了丰硕果实。 陈美兰在38岁舞台生涯巅峰时,就开始力推新人,将自己的代表作《白蛇传》《穆桂英》的精髓拆解,逐句逐段传授给杨霞云、陈丽俐、巫文玲。这样的传承故事在浙婺不胜枚举:葛素云、郑兰香、吴光煜、徐勤纳等一大批乐于提携后辈的艺术家,不辞辛苦教唱,甘当绿叶,乐于给年轻演员配戏,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自己的艺术生涯。现今,杨霞云、楼胜、陈丽俐也如老师一般在传承的路上不断前行,成为一大批90后、00后演员的老师。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皆可成才。”培育优秀艺术人才被浙婺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晓平视作推进婺剧发展的“不二法门”。剧团始终保持梯形结构的强大阵容,令同行和专家刮目相看;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工龄、年龄、职称,按演员的自身条件、综合素质,因材施教、量身定制;除让年轻人传承好剧团原有的精品剧目外,还把外省院团的优秀剧目移植过来,把国家级、省级其他剧种名家请进来,传授他们的代表剧目,不断丰富浙婺的剧目库,让想演戏的青年演员人人有戏可演。 以戏促功,以功促戏。团里每年演出超过500场,全团250多名演职人员,只要有真本事,刚毕业的见习生都有机会演主角;只要想学戏,就有百忙之中的名角见缝插针地来教。“在浙婺,只要你足够努力、优秀,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好角色。”王晓平说。 在这样的好氛围下,浙婺人才辈出,形成以60、70后为中坚,80、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苗子为新生力量的三个梯队,行当齐整、文武兼备。截至目前,浙婺已有5人6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0余人获上海白玉兰奖、浙江省“新松人才”等奖项。 保持个性 发扬特色 婺剧生长在八婺大地,“文戏武做,武戏文唱”是其鲜明特色。浙婺在创排新剧目时,始终坚守个性,发扬特色,让传统韵味与时代审美碰撞出火花。截至目前,浙婺已有《宫锦袍》《白兔记》《忠烈千秋》《基石》《木兰》等8部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信仰的味道》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重点扶持作品;《血路芳华》等多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戏剧节新剧目大奖。 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三打白骨精》便是典范之一。几位主演依据剧情合理融入了技巧性表演,成功塑造出独具婺剧魅力的经典形象。饰演“白骨精”的杨霞云在剧中上演“三连变”,短短数秒内3张脸谱接连切换,华服瞬间化作素衣,配合灯光骤暗的舞台效果,营造出“鬼魅转身即换魂”的震撼效果,惊艳全场;剧中饰演“孙悟空”的周宏伟等演员还展现了下高翻、双砸险等各种高难度技巧。无人机“化身”小蜜蜂点缀舞台,推动传统戏曲融入现代化表达,让观众拍案叫绝。 婺剧的根在农村,婺剧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广大戏迷。多年来,浙婺坚持把舞台搭在田间地头、社区广场和校园操场,每年下农村、进社区、进校园演出300余场,占全年演出一半以上。送戏下乡过程中,浙婺的演员们不畏艰辛,三伏天穿着厚重的戏服在高温下演出,汗水湿透衣衫,依然全情投入。舞台上演员们唱腔浑厚、戏韵浓浓,舞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雷动,观众带着泥土气息的热情,成为婺剧成长最珍贵的养分。 目前,金华全市100多所中小学成为婺剧特色学校,约50万名孩子走近婺剧。通过在年轻一代中培育戏曲基因,越来越多青少年成为婺剧的忠实拥趸和新生力量,连年有婺剧“小梅花”脱颖而出。近5年来,收获34位“小金桂”、8位“小梅花”,7个集体节目获“小金桂”称号,5个获“小梅花”称号,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婺剧小戏迷。 面向未来,浙婺将聚焦时代脉搏,深耕本土文化,每年打磨1—2部精品剧目,推动传统剧目现代化演绎;延续“传帮带”传统,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与院校合作储备高素质人才;策划国内外巡演,优化“海外版”剧目适配性,利用新媒体推动数字化传播,持续提升婺剧的美誉度与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