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五期>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中走前列作示范
宁波市:“港城文化”何以处处繁花似锦

2025-08-15 13:5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今哲

今 哲


20年前,浙江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构筑起文化大省建设的“四梁八柱”,宁波市肩负起“繁荣港城文化”的嘱托。

20年来,宁波市持续践行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推动文化更好惠泽民生,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15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如今,“港城文化”处处繁花似锦,从市域层面充分彰显了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实践伟力。


舞剧《东方大港》


发挥底蕴优势

建强铸魂育人的文化阵地


7000年前,河姆渡稻作点亮中华文明的曙光;唐宋明州港,让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阳明心学的思想光焰照耀古今……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宁波,如何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为城市铸魂、为发展赋能?

宁波市把“铸魂”放在首位,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系统实施“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深化“后浪”青年理论宣讲,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思想基础持续巩固。

同时,于千年文脉中深耕细作,通过“文化研究工程”系统梳理文化基因,围绕“今、古、人、文”四个维度展开深度解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探文化之源。成立宁波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开展“建设中华文明宁波样本”课题研究,编纂宁波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地方文献总集《四明文库》,探寻“甬立潮头、接力以进”的文化源泉。

塑文化之形。把“港产城文”融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以“三江文化长廊”为主轴优化文化空间布局,20年来全市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长了3倍。建成王阳明纪念馆、弥勒博物馆,市公共文化中心、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等加快建设,让文化根脉展活态新生。

扬文明之美。依托全市288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2019个农村文化礼堂,大力培树文明新风,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全民文明素养、科学素养、法治素养加快提升,入选“全国道德模范”、获评“浙江慈善奖”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的城市品牌更加闪亮。


资源直达基层

扩大优质均衡的服务供给


今年4月以来,法国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交响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剧《天工开物》等50余部中外经典剧目、爆款好剧在宁波轮番上演,100余场文化盛宴让“宁波有好戏”。

5月全国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期间,宁波市文化馆以“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为主题,联合10个区(县、市)文化馆,推出多门类公益课程。油画、芭蕾形体课、瓷盘工艺、旗袍走秀、古琴雅韵……总有一门能唤醒市民的“艺术细胞”。

满城“文艺范”背后,是宁波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加快构建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20年来,全市县级以上文化活动场次增长了近7倍,“十三五”期间在全国率先实现“一年一村一场戏”,“十四五”以来每年送戏下乡6000场、送电影下乡2.5万场、送书下乡100万册以上。

藏在公园里的书房、设在工作室里的书画展……在宁波,人们走出家门步行不超过15分钟,即可享受阅读、艺术、非遗体验等多元文化活动阵地提供的服务。“我陪孩子读经典”全民阅读、“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开展,网上点单、送书到家的“天一约书”模式获评国际图联十佳案例。

宁波人还有自己的“春晚”。从2023年首秀创造千万传播,到今年线上围观的IP地址遍及美国、德国、新西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传播量超8亿人次,一台“宁波春晚”充分激发出全市人民和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爱国爱乡的正能量。

图书《望道》获全国“五个一工程”特别奖,舞剧《东方大港》等登上国家大剧院,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连演6场……这些精品力作,源于宁波市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攀峰工程。文艺精品和城市文化双向赋能,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近10年,宁波群众文化服务满意度从78%提升至93.5%。


深化交融互动

放大兴业富民的带动效应


2023年9月,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来自宁波的奥运冠军汪顺举起宁波企业“方太”智造的火炬,和“数字火炬手”一起,点燃宁波企业“大丰实业”智造的火炬塔。

去年,宁波企业音王集团的全球首个“影王”智慧4.0直视显示LED全景声数字影院落户博纳院线影城宁波K11店。这一音视频融合一体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引领国际先进的数字电影4.0发展新模式和数字电影新业态。

从宁波文化制造业对“文化+科技”的孜孜探寻,可以感受到文化和经济交融共兴的蓬勃脉动。近年来,宁波文化制造业总量、文化制造业上市企业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持续领跑全省。不止于此,“文化+”更渗透到旅游、金融、商贸、体育等多个产业链条,以文兴业的富民效应持续放大。

打好产业升级“组合拳”。近年来,宁波市获评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首批文旅部技术创新中心,出台全省首个数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6家,象山影视城、大丰实业、音王集团、海伦钢琴、酷乐潮玩等知名文化企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广受欢迎。

写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宁波市充分发挥文化特派员制度的牵引作用,创新“农文旅体展”融合、“艺术振兴乡村”、“手艺人部落”等载体,全市乡村旅游吸纳就业超15万人,其中农村就业人员超10万人。去年,201家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000万元。

搏击文化出海“新浪潮”。宁波市推进国家国际传播重点基地建设,“光影里的宁波”全球“百企百展”覆盖四大洲100多家宁波海外工厂,“滨海宁波”系列传播活动累计链接140余个国家及地区、触达超20亿人次……宁波正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展示平台、形象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