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千年古城活态传承新范式 |
|||
|
|||
何超群 清晨,一缕微光温柔地拂过大运河世界遗产点——绍兴八字桥。岸边,早起的老居民推开临水的木窗棂,目光所及是跨越2500余年延续至今的城址框架;不远处,背着画板的青年学子在青石板路上驻足,捕捉着古城跳动的文化脉搏。这幕古今交融的和谐图景,正是绍兴古城在新时代精心守护与智慧传承的生动缩影。 20年前,一份嘱托如种子般深植于绍兴土壤:“把历史文化名城这篇文章做好,为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作出有益探索。”这颗种子历经时光浇灌,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根脉,在探索实践中破土萌发、抽枝展叶,让绍兴古城日益焕出既有江南水乡肌理,又兼具国际品质活力的“世界级古城”气象。 乌篷船上演社戏 立体化保护体系守城脉 今年7月,绍兴市出台首个针对私产历史建筑的专项补助政策——《绍兴古城历史建筑修缮补助管理办法》,以45%—50%的阶梯补助比例为百姓卸下“想修修不起”的重担。通过法治化路径破解产权桎梏,这是古城“三治”立体保护体系的又一个关键制度闭环。 以“法治、规治、数治”为经纬,织就古城保护网。20年来,绍兴市深入推进古城保护系统化、制度化实践,致力于让2500多年的城址肌理在精密守护下持续搏动时代新声。 古城保护,立法先行。《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的颁布施行,如同一部“护城宝典”,为保护行动提供了坚实法律支撑。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统筹全局;设立古城保护基金,为古建修缮、风貌修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法治的刚性框架之下,辅以精细的标准规范,让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的保护都有章可循。 古城未来,规划为要。编制《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古城保护利用总体城市设计》,确立“保护与利用结合”“场景与内容结合”工作主线和“一城(核心古城)一桥(八字桥)三故里(鲁迅、阳明、书圣)”整体架构。规划不仅清晰界定了保护的边界与底线,更前瞻性地描绘了古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孪生古城,智慧护航。绍兴市创新性地构建了覆盖全域、贯穿地上地下的“实景大模型”,打造了一座高精度的“数字孪生古城”。从地下管网状态到地面建筑风貌,从人流动态到环境监测,尽在掌握。这套数字系统显著提升了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入选2024年全国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成为古城保护的“最强大脑”。 这套由法治立基、规治引航、数治赋能的立体化保护体系,如同为古城量身定制的坚固铠甲,让跨越千年的城址在现代化浪潮中安然挺立。 活态化传承链条续文魂 夕阳镕金,仓桥直街83岁陈阿婆窗台的凌霄花瀑下,游客镜头与乌篷船影在此交汇。这幅“原住民与游客共生”的画卷,恰是绍兴千年文脉在当代呼吸、奔涌、生长的缩影——在这里,历史不是玻璃罩中的标本,而是以考古为根、创意为枝、文旅为果的活态传承链。 绍兴深知,真正的保护绝非凝固标本,而是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的土壤里继续奔涌、鲜活生长,实现保护、传承、利用的深度协同。 探源寻根证春秋。绍兴的建城史,在考古探铲下不断被夯实和点亮。稽中遗址——这个近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如同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为古城2500余年“城址未改、肌理未变”的传奇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关键实证。自“三普”以来,古城地下宝藏不断重见天日,近万件文物标本得以科学保护,国家重点和省级文保单位分别增至9处和10处,历史底蕴在黄土深处熠熠生辉。 古今对话越千年。文脉的传承,需要深挖厚植,更需要创新表达。《绍兴大典》的编纂,是对古城文化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存档”。鲁迅、陆游、徐渭等“名人文化年”系列活动,“7·15古城保护日”的深入人心,让历史名人的精神风骨与当代生活产生深刻共鸣。央视纪录片《文脉春秋》首集聚焦绍兴,更让这座古城的故事与魅力,通过荧屏走进亿万观众的心田。 活化焕新引客来。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绍兴市给出了“文商旅”深度融合的精彩答卷。以文化为灵魂,以商业为纽带,以旅游为载体,古城内精心培育研学游、非遗游、水上游、低空游等新业态,打造运河、书法、宋韵、黄酒、名人等主题游线,持续推出内涵丰富、市场叫好的文旅“爆款”。精心打造的“古城一台戏”、上大路“小剧场”等演艺新空间,吸引650家青创客入驻。“古城过大年”、山阴城隍庙会等民俗活动金名片,则让传统节日焕发新魅力,持续点燃古城人气与商气。 从黄土之下的考古实证,到故纸堆里的深研精编,再到聚光灯下的创新表达——绍兴市用这条活态化的传承链条,让沉睡的历史苏醒,让古老的文魂在当代人的生活中生生不息。 人本化功能重构焕新生 站在府山顶远眺,三山显影、水巷如织的画卷在眼前铺展——这是外迁11万平方米高楼后,千年城郭在黛瓦连绵中第一次自由舒展筋脉。绍兴古城的守护,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守护。当景区的人潮、街区的商机、社区的烟火在此交融,一场以人本为尺的功能重构正悄然重塑古城新格局。 有机更新,大项目擎动新格局。2019年设立的古城保护基金如同沉睡古城的唤醒者,382亿元投入撬动247亿元项目生长。阳明故里在精心修缮与创新展示中重焕光华,成为阳明心学精神地标;蔡元培广场凝聚着教育先贤的智慧光芒;越王城文化广场则生动述说着古越春秋的恢弘气度。这些标志性项目,如同珍珠般镶嵌在古城肌理中,既守护了历史,又点亮了未来。 微改精提,小切口惠及大民生。古城保护的温度,体现在对寻常巷陌、万家灯火的细腻关怀。近5年来,绍兴市对134个老旧小区、超过50万平方米的区域实施“微改造、精提升”,惠及居民3.3万户。仓桥直街活态保护经验已在全省推广——既完整保留历史风貌,又成功注入现代生活气息和文旅活力,成为居民安居乐业、游客流连忘返的“活着的街区”。去年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工作现场会在绍兴市召开,古城“微改精提”模式全省推广。 功能疏解,留空间重塑古风韵。为了让古城“静下来、慢下来、美起来”,绍兴市壮士断腕,外迁非古城功能单位300余家,疏解高层建筑11万平方米。如今,古城内传统风貌区面积已超过3平方公里,占比三分之一以上。这一系列“瘦身”举措,有效缓解了承载压力,让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传统空间格局更加清晰舒展,为文化传承和品质生活腾挪出珍贵空间。 景区的人潮、街区的创意、社区的温情,正在绍兴古城粉墙黛瓦间书写共生共享的时代新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