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新篇章 |
|||
中共湖州市委书记 陈浩 |
|||
|
|||
2025年,湖州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为新起点,对标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全省“新春第一会”精神,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大力弘扬“六干”作风,聚力攻坚“项目双进、科创提能、共富先行、改革深化、生态治理、风险防范”六大重点,加速提升发展的支撑力、创新的驱动力、开放的牵引力、城市的磁吸力、幸福的感知力,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努力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湖州力量。 湖州南太湖畔 ●聚力打好项目双进攻坚战 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以项目增量抬升发展势能,持续夯实经济稳进提质的“基本盘”。 精准对接“两重”“两新”、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一揽子增量政策,积极承接新一轮省“8+4”政策体系,全年争取资金份额占全省比重“保6争8”。 建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月度例会机制,确保区县主要负责人1/2时间、园区平台主要负责人2/3时间抓项目。持续推进场景招商、链式招商、以商引商,推动内资外资一起招、国企民企一起引,着力打造长三角核心城市优质产业外溢首选地。全年新引进3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3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0个。38个“千项万亿”新建项目确保按省定时间节点推进,9月底前全部开工。 全力加强要素保障,新增社会融资2800亿元以上,供应建设用地3万亩以上。对10亿元以上项目由市级要素“蓄水池”提级统筹,在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方面优先保障,确保快开工、快建设。 ●聚力打好科创提能攻坚战 对标创新浙江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在全省率先设立教科人一体发展中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35%以上。 加快建设南太湖科创走廊,推动西塞科学谷、德清地信城等提能升级,提升工控全国重点实验室、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创新策源能力。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培育“百亿链主、千亿产业”,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北斗智驾等未来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9%。开展“制造业焕新工程”,落地“腾笼换鸟”项目100个以上,推进“千企技改、千企创新、千企出海”,加快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聚力打好共富先行攻坚战 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充分发挥城乡均衡的比较优势,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 做精“强城”文章,加快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成城乡风貌样板区6个、未来社区1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共富基本单元综合品质样板区区县全覆盖。 做实“兴村”文章,组团式推进“大余村”等乡村运营模式,开展乡村运营的行政村占比65%以上。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170个,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行政村实现全覆盖,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做深“融合”文章,高标准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扎实推进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省级试点。深入实施“七优享”工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探索推进青年入乡发展地方立法,全面推广青春合伙人、数字游民等新业态,现代“新农人”占比达到25%。 ●聚力打好改革深化攻坚战 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着力破解体制机制堵点障碍,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打造“机制最有效”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惠企政策精准匹配、即申即享、免申即享,全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持续深化“综合查一次”等重点改革,切实做到“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抢抓沪苏湖高铁开通契机,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聚焦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迭代“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工作机制,高效闭环解决涉企问题。完善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开放体系,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600家以上,出口亿元企业超200家。 聚焦打造“人才最有感”的创新环境,迭代“人才新政”和“南太湖精英计划”,常态化办好“人才会客厅”,新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350个以上,新增青创项目超2000个。 ●聚力打好生态治理攻坚战 对标高水平生态省建设,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高地、全域美丽高地、国际传播高地,以一域实践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理伟力。 坚持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全力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实施“生态身份证”“以竹代X”“竹林碳汇”等系列改革,推动“淡水珍珠养殖”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抓好治气攻坚,打造水韵湖城,建设“无废城市”,力争每月PM2.5指标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在全省排名实现进位。 启动船舶全域电动化改造,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智能内河总装建造基地。高质量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系列活动,建好余村国际传播中心等一批平台,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国际传播重点基地,向世界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州故事。 ●聚力打好风险防范攻坚战 坚持防为主、防为上,高效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争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常态化开展“拔钉除患”,勇夺“安全发展银鼎”,确保平安湖州实现“十八连冠”。 健全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扎实开展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推广镇域治理“织里经验”和乡村治理“余村经验”,一体推进警源、访源、诉源“三源”治理,确保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 完善“141”基层治理体系,一体推进“共富、共治、生态”三大警务,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