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五期
书写文化自信自强的之江答卷
——浙江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综述

2025-03-15 17:0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叶慧 邵玩玩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叶 慧  邵玩玩    


之江春水,孕育中华文明,造就沿线满目锦绣繁华;“八项工程”,赓续万年文脉,激荡文化铸魂塑形赋能。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八八战略”重要内容。2005年7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并亲自担任“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引领开启了浙江文化建设的新征程。

20年来,几届省委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推进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以文明探源护根脉、以文化基因识家底、以文旅融合促发展、以文明品牌树新风,与时俱进、久久为功、持续深化,结出累累硕果。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时提出“4+1”重要要求,对浙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寄予厚望重托。春启新程,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周年之际,省委召开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动员部署会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吹响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冲锋号。

省委书记王浩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锚定建成“五个新高地”,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兴业、以文惠民……文化浙江绵延不绝,浙江创造生生不息。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深化“八项工程”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万年文脉是文化浙江最厚重的滋养,“八项工程”是新时代浙江文化建设最根本的牵引。

2005年7月,省委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以来,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文化浙江”“新时代文化高地”,再到“高水平文化强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008年6月,省委通过《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延续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2011年11月,省委通过《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2017年底,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启动实施“十大工程”,提出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将“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作为奋斗目标之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动力。

今年2月18日召开的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动员部署会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持续深化“八项工程”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描绘“施工图”——

《实施方案》明确,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要锚定建成“五个新高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铸魂传播新高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高地;人文经济新高地;社会文明新高地;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

明确“时间表”——

《实施方案》提出3个重要时间节点:到2027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软硬实力齐驱、形神兼备的文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发展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到2030年,实现高水平文化强省基本建成,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软实力领跑全国;到2035年,高水平文化强省关键核心指标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前列,成为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省域典范。

开辟“创新路”——

综合考虑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机遇挑战,《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创新举措: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实施浙江文化数字工程,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健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旅融合高能级平台建设机制;深入推进“文化+民生”,加快构建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改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实施方案》还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赓续历史文脉;打造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共同富裕精神富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实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传播,更好展示浙江“重要窗口”形象;涵养最优文化生态,锻造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等7方面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分工。

全省上下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锚定建成“五个新高地”,推动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再起新潮。


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


聚焦“文化铸魂”

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铸魂传播新高地


从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其间留下的丰富思想印迹和实践足迹,成为浙江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最大优势、最宝贵财富。多年来,浙江持续深化理论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不断挖掘好、守护好、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思想富矿。

擦亮“循迹溯源”研究品牌——

深挖思想富矿。《“八八战略”二十周年研究丛书》《迈向共同富裕: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中国村庄发展:浙江样本研究丛书》等重要成果,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围绕“八八战略”“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千万工程”等重大实践命题,浙江不断推进系列化学理化研究,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课题阐释不断深化、研究成果广泛传播。

汲取精神力量。多年来,浙江大力挖掘和构建以“红船精神”为核心的红色精神谱系,举办相关主题展、出版系列理论著作,推动“红船精神”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常态化开展“浙江精神”典型宣传,倡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凝聚起创业创新的精神力量。

完善党的创新理论铸魂机制——

加强理论武装。实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提质增效行动,健全理论武装常态化培训机制,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质量提升计划,健全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等,切实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创新学习载体。打响“我在之江学新语” “浙青年·爱学习”等活动品牌,面向党员领导干部、青年学生、民营经济人士、基层群众等群体,创设多样态、分众化的学习载体。

悟透思想精髓。推进“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优质本土教材和精品示范课程,高质量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推进教师培训、教法创新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健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体系——

打响品牌。浙江在省域层面首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工程,创新开办的《第一视点》专栏被纳入中央网信办“学习”品牌专栏矩阵。

丰富载体。深入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新一轮溯源课题研究,成功举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论坛,组织编写“习近平在浙江的改革故事”……一个个重点课题报告、理论文章和通俗读本立体式阐释真理伟力。

进一步健全成果转化体系,浙江将研究传播成果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化特派员工作清单等;完善与中央主要媒体、商业平台等合作机制,实现多渠道发布、多终端呈现;放大省国际传播中心等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浙江实践的全球化宣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擦亮“文化标识”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高地


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和“魂”。20年来,浙江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出新,通过建立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擦亮世界文化遗产群金名片、打造“大系”文化项目标识等,激荡出浙江文化生生不息的万千气象。

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健全机制。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工作机制,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等。

保监一体。加强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改革赋能。深化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创新文物保护区划范围建设项目联动审批监管改革,探索建立地方领导干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责任审计机制。

擦亮世界文化遗产群金名片——

良渚文化入选新修订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提速,进一步加深“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圣地”标识;大运河水脉绵延、景色宜人,一条条生态景观带、文旅资源带在运河沿线不断聚集,杭州、宁波、绍兴等运河城市活力迸发……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进,浙江一项项文化遗产亮出光彩。

衢州皇朝墩遗址发现世界最早的水稻田遗址,绍兴稽中遗址首次发现大型越国建筑基址,上山文化遗址总数增至24处……今年2月,浙江发布考古“启明星”计划,提出未来6年将打造一批中华文明浙江标识、建成一家国家重点考古机构、取得一批浙江考古标志性成果等发展目标,“文明之源耀浙江”品牌全面打响。

打造“大系”文化项目标识——

《浙江书法大系》首发,汇编800余位历代书家、近5000幅高清图版;《吴越国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构建全国首个吴越国历史文献资料库……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持续“上新”,聚焦“今、古、人、文”四大板块,目前已有立项课题2140多项、出版专著3800余部。

历史文脉日臻清晰,浙江不断扩大“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影响力,加快海外赠书、成果展示宣传;启动“中国历代书法大系”项目,构建集成式“书法大系数据库”等,促进书画“大系”“双星”闪耀;深化“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加强中国传统丝绸艺术与时尚产品创新设计有机结合,让丝绸成为浙江鲜明的文化标识。

构建省域文化标识体系——

文化基因持续激活。浙江深入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深度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谱系,聚力开展名人故里深度开发、传统书院复兴活化、历史经典产业振兴等八大行动,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目前已推出首批45个标志性培育项目。

省域文化标识鲜明。绍兴稽中遗址、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考古成果频出,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宋韵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黄帝文化、大禹文化等历史文化名片持续擦亮。浙江还将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申遗,支持衢州启动“东南儒学走廊”发展规划,推进吴越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六项举措,系统梳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非遗传承薪火燎原。打响“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品牌,迭代“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机制,在全国首创推出25家省级“非遗茶空间”;抓好“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4家单位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夯实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全省76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名单,数量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畲乡风情


激发“文化活力”

打造人文经济高地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多年来,浙江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现路径,构建“平台+企业+产品+品牌”的文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使新型文化业态成为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打造重大影响文艺精品——

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让传统戏剧成功“圈粉”年轻人;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荣获第37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电视剧《狂飙》、舞蹈《碇步桥》等一系列爆款之作,掀起“现象级”传播……浙产文艺精品叫好又叫座, 彰显浙江深耕“文艺精品创作省域最优生态”的成效。

题材谋划更加精准。浙江以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行动为牵引,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开展“浙里大戏”攀峰计划、新时代浙江文学精品攀峰行动计划等,支持原创精品动漫游戏研发,及时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创作一批、呈现一批,推出更多的现象级文艺精品文化产品。

平台孵化更加高效。聚力打造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提升之江文化产业带能级,建设横店国际影视文化创新中心,支持优秀文化企业资源整合、跨界融合和全球布局,让这些平台和企业在文化精品创作中站前台、当主力,孵化和催生出更多市场和老百姓喜爱的优秀精品。

扶持激励持续加大。浙江加大创作支持力度,升级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制度体系,提升重点项目的资助标准。同时,谋划激励制度,对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文化成果予以褒奖。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当下浙江,“文化+旅游”的新业态、新项目日益多元,处处彰显“诗画浙江”的别样风采。

培育浙江特色文旅精品爆款。2024年,浙江先后发布跟着美食、考古、非遗、课本、四普“去旅行”等主题游线,推广“美食+旅游”“音乐+旅游”“影视+旅游”“赛事+旅游”,2024年全域旅游综合收入达12376.4亿元,比上年增长9.9%。

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文旅投资“双百”计划,加快盐官古城保护及旅游开发、绍兴东方文化谷等带动型项目建设;实施串珠成链“十大百亿”工程,加快千里滨海1号生态文旅廊道、杭州“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环太湖度假旅游风景道等跨区域项目建设。

培育文旅消费品牌。持续优化服务品质,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今年,浙江打响“浙韵千宿”“浙派好礼”等品牌,发展房车露营、低空旅游等文旅新消费,打造一批面向“240小时过境免签”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让国内外游客深度体验江南韵味与现代气派交融的浙江。


杭州上城区开展文化特派员文化走亲暨“我们的村晚”展演活动


践行“文明有礼”

打造社会文明新高地


文化,引领方向、启智润心。20年来,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打造品质文化生活圈,开展社会文明提升行动,大力建设书香浙江,让文明的力量在浙江大地生根发芽、绽放光彩,“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越来越具象、生动。

文化特使进村来——

2024年4月,浙江创新启动文化特派员制度,首批1570名文化特派员奔赴乡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传播新思想,文化特派员驻村仅半年就举办了4000余场次理论学习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展现新风尚,文化特派员俯下身子育队伍,组建了3000余支文艺队伍,把高品质的文化服务送到村中,让和美乡村更有“文化味”;引领新发展,文化特派员深挖细研当地文化资源,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高质量孵化乡村特色产业、富民产业,让乡村在文化的滋养下激发出发展新动能。

品质文化入生活——

浙江统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和活动,打造一批高水平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文共体”,将社会力量举办的场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跨界整合、连锁供给、“文化点单”,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精准对接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构建“文化圈”,把毗邻社区15分钟步行圈的公共文化场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整合成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陆续建成1.2万余个,为居民提供看书、观展、演出、艺培、雅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有礼新风润之江——

深入开展社会文明提升行动,持续擦亮“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品牌,“有礼”新风扑面而来。

以礼育人。浙江大力倡导“浙风十礼”,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氛围,凡人善举不断涌现,形成道德模范、文明使者、浙江骄傲、时代楷模、新时代好少年等“最美”矩阵。2024年,全省有38人获评“中国好人”,3名浙江省“新时代好少年”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人数居全国前列。

以礼化俗。浙江以全域文明创建为载体,推进文明出行、文明用餐、文明旅游、文明经营等文明好习惯的养成实践,开展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移风易俗攻坚行动,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社区),以文明之力开展基层治理,全域文明创建率达92.85%。

最是书香能致远——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大力建设书香浙江,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以精品出版提升阅读质效。做强做优主题出版,持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出版物,开展“浙江文丛”“浙学大家”“中华文明的浙江印记”等出版研究,从源头丰富阅读供给;持续做优春风阅读榜、星空朗读等品牌活动,完善浙江书展等社会化办展机制,推荐好书、涵养书香。

以多元阵地提升阅读品质。依托2万多家农村文化礼堂和分布广泛的图书馆、城市书房等,浙江常态化组织送书下乡、读书走亲、文化雅集等公益活动。今年还将打造一批乡村文旅书屋、阅读街区等,探索“阅读+咖啡”等新模式,把阅读嵌入各种微空间,让市民“转角遇见书香”,共享开卷之美、阅读之乐。


宁波取景的浙产电视剧亮相香港影展


乘风“文化出海”

打造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


借助G20杭州峰会、杭州亚运会、世界互联网乌镇峰会、良渚论坛等重大文化活动平台,浙江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在新起点上,浙江提出:打造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进一步提高浙江在全球的知名度美誉度,让“重要窗口”的形象更加鲜亮。

擦亮乌镇峰会“金字招牌”——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迈入第11个年头。从首届峰会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到这届峰会的“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已成为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成长为全球互联网领域盛况空前的高峰会议,更是浙江对外交流合作的“金字招牌”。

奔赴“下一个十年”,浙江将进一步探索与境外机构组织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专业化、国际化水平;面向全球,加大“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全球推介和招商力度,推动互联网先进技术和最新应用走进峰会;高水平举办全球青年领军者浙江研学等活动,将“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扩大良渚论坛国际影响——

以良渚论坛为契机,浙江广邀天下客,不遗余力为文明对话构筑平台。从首届的“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到第二届的“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脉相承的论坛主题,指向同一个目标:交流互鉴,与时偕行,照鉴未来。

为扩大良渚论坛国际影响力,浙江正全力打造全球文化交流大平台、“一带一路”对话的“大舞台”、中华文明展示的“大窗口”,推进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良渚论坛研究院、良渚文化大走廊会客厅、良渚博物院(二期)等项目的建设;依托良渚古城遗址,举办中外文明对话活动,尝试在海外设立良渚论坛分会场,架起一座文明交流互鉴的“桥”。

打造国际传播重点基地——

集结海外传播力量。浙江整合全省国际传播资源力量,建起多层级、立体化的国际传播重点体系,探索培育“洋网红”,组建多语种的外籍主播库,打响杭州“国际化城市”、宁波“千企出海”、温州“海丝之路”、湖州“生态文明”、台州“和合文化”、义乌“国际商贸”等外宣品牌。同步运营好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做精“Fresh Sight”等国际传播品牌栏目。以融媒产品为介质,以情感为纽带,浙江和世界正深度联结。

传统文化“破圈出海”。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风靡全球;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世界巡展、折服“老外”;浙江婺剧唱响非洲和南美、圈粉无数……浙江大力实施企业出海计划,推动文化“借船出海”,让中华文化在全球生辉。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浙江全省上下坚决扛起使命,大力弘扬“六干”作风,推动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细,奋力书写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亮丽答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