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释放残疾人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 |
|||
|
|||
浙江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吕 林 省委“新春第一会”作出以“大人才观”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为全省残联系统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路径。如何释放残疾人发展潜能、实现残疾人自身价值、激励残疾人自强精神,是残联系统推进“三支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全省残联系统锚定深挖残疾人人力资源主目标,细化分解助力残疾人成长成才任务路径,努力释放各类残疾人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 政治铸魂促勤廉 迭代升级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坚持把残疾人事业发展与残疾人工作者成长统一起来,以理念深化推动价值释放,打造适应新使命新任务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持续强化政治引领。实施“铸魂走心”“党建领航”“勤廉实干”三大工程,构建“第一议题”及时学、理论中心组认真悟、责任清单深入践、年度评估回头看体系,确保“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见实效”在残联系统一贯到底。 系统历练担当本领。分级建立省残联机关及直属单位青年干部后备库、特教康复人才专业库、市县优秀残疾人干部储备库、镇街(村社)残疾人专职委员信息库,系统制定理论学习、实践历练、素质提能年度计划,精心组织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业务培训,提升残疾人工作者综合素养。加大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和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引进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和高层次、紧缺残疾康复人才资源工作力度,实施“特聘教授”计划,每年聘任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领域教授;深化优秀康复人才培养,补足残疾康复人才蓄水池。 制度牵引服务助残。制定残联系统深入践行“四下基层”深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开展“勇当助残先行者 谱写共富新篇章”专项实践,落实对象、需求、服务、结果“四张清单”,省、市、县残联干部每年分别走访至少20户、30户、6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推动完成1项解题任务,带动全省残疾人工作者努力成为残疾人“第一知情者、第一代言者、第一维护者”。 铺路搭台挖潜能 迭代升级残疾人人才队伍 贯通残疾人人才“选育管用爱”成长链条,趁势推动“人人皆可成才”观念深入残疾人群体,持续激发蕴藏在残疾人中的创造力。 着力厚植高技能人才培养沃土。坚持新老传承,实施“师带徒”残疾人工匠培育行动,建立由高技能人才、行业大师、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优胜者组成的专家库,为残疾人后备人才提供“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专门辅导,着力培养更多残疾人“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金蓝领”和工艺美术大师。坚持培训提能,发挥全省特教学校教学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实训基地,面向全省中高职院校优秀残疾学生开展技能培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坚持典型引领,打造全省扶残助残宣传矩阵,讲好残疾人自强典型和助残先进事迹,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优化完善高水平竞赛人才选拔机制。组建专业团队赴各地集中选拔残疾人运动员苗子,科学组织备战训练,进一步完善高水平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选拔机制,助推我省残疾人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在巴黎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支持各市组织技能练兵,发掘培养一批有潜质敢打拼的残疾人技能选手,搭建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推动残疾人项目纳入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和省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序列,持续加强残疾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分类破解高层次人才发展难题。针对残疾人技能人才,加大担保贴息贷款、场租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力度,支持其从事创业就业,与省担保集团开展合作,实施“助残保”担保产品,为残疾人小微企业单户提供1000万元以内,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单户提供300万元以内担保额度,执行优惠担保费率,破解残疾人就业创业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问题。针对残疾人企业家人才,分别实施“雄鹰助飞”和“雏鹰成长”计划,分层级组织企业沙龙、恳谈会、研修班,推动各级残联定期走访残疾人企业家,按需对接社会资源帮助其做大做强。针对助残社会组织人才,在资金、人力、渠道上给予倾斜,培育全省助残社会组织及领军人物“双十佳”,助力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 提技赋能创新业 迭代升级残疾人劳动者队伍 秉持以技能改变命运、以匠心成就梦想美好愿望,赋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引进、流动、配置各环节,努力锻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残疾人劳动者大军。 夯实技能培训“基础桩”。全面落实残疾人免费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提升全省112个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每年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实施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每年覆盖4000人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残疾人种养能手锻造行动,创办“田间学校”,免费将技术成果传授给残疾人农户,大力支持农村残疾人创办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加大种养销售技能培训力度,挖掘培育残疾人种养能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残疾人种养业示范基地。 织密多方协同“保障网”。深化与企业合作,推进“善行助残”“融爱面馆”“手语咖啡”等公益项目,为更多残疾人开发工作岗位;加快全省1649个残疾人之家提升力度,拓展共富工坊、实创基地、名师工作室等功能,确保残疾人劳动者技有所用、技用于常;实行残疾人大学生减免学费住宿费政策,吸引更多残疾青年接受高等职业技能教育,建立“一生一策”服务档案,继续推动有就业意愿的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100%就业。 构建就业创业“生态圈”。深化山区海岛县残疾人帮扶性就业试点,推动建设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200家,大幅提升残疾人劳动者辅助性就业水平;实施电商助残就业和增收行动,建立残疾人直播电商公益性联盟,完善残疾人产品供应链,帮助1000名以上残疾人劳动者实现网络直播就业;擦亮“浙励助残”共富品牌,推进“圆通圆梦”残疾人云客服项目,推动3000名以上残疾人劳动者从事云客服、云审核等新兴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