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不改雕画心 ——记石灰堆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华良 |
|||
|
|||
张娴 李虹
灰塑,是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的一种传统工艺,也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富有色彩的装饰部分,在明、清两代尤为盛行。 在桐乡一带,灰塑主要用于寺院及园林建筑的屋顶装饰。2009年,石灰堆塑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沈华良成为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石灰堆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华良 三年出师
20世纪中叶,因为许多村民当起了泥瓦匠,桐乡市高桥镇高桥村曾一度被叫作“泥瓦村”。那个时候,嘉兴周边一带,家家户户要打灶头,或是村镇要修建寺庙、做碑塑,都会请“高桥泥瓦师傅”。 童年的沈华良,仰望着在寺庙屋脊上雕刻各种精美造型的大伯父,心里便生出几分羡慕。 1962年,沈华良初中毕业,开始跟着大伯父沈世安学习打灶头、做灰塑。这个选择,既是兴趣所致,又是为了解决生计。 当学徒的沈华良,特别勤奋、刻苦。白天,他跟着大伯父走村串户做泥水匠,当大伯父画灶画、做灰塑的时候,他就在旁边打下手,一边搅动石灰水,一边看着大伯父的手法,默记于心。 “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壁画赋予了土灶浓郁的生活气息。那个时候,学灰塑,需先练画功。 晚上收工后,沈华良就在家里的墙壁上练画灶技术。他左手提着煤油灯照明,右手握笔,凭记忆把大伯父白天的作品一笔一画临摹下来,常常不知不觉间画到天亮。植物、动物、人物,各种图案反复练习,就这样,只用了3年时间,沈华良就出师了。 沈华良作品 创新出彩
出师后的沈华良慢慢开始尝试创新。“以前的灶头画主要是为了讨吉利,题材多以财神、菩萨为主,邻里之间大同小异。”为拓宽作画题材,沈华良自创了一些“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风景画供村民选择,广受欢迎。 到上世纪70年代,公社拆了集体食堂,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打灶头,沈华良忙的时候一年要打200多只土灶,这一打一画就是十来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8年,在陪妻子回娘家的路上,沈华良听到苏州古建筑公司招工的消息,便报名参加了考试。凭借着从伯父那里学到的古建筑知识和灰塑手艺,他从17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考了第一名。 之后的四年,沈华良开启了修补雕画的“组织生活”,带着10多名工人,参与了愚园等一大批苏州古建筑的修缮。这段经历丰富了他的灰塑知识和技艺。 “灰塑最关键的技术是‘牙脚’的运用,通过剔、划、刻、压等方法,勾勒出人物、动物的神韵和动态。”沈华良说,“中国的古建筑可以分为京派、苏州派、安徽派、湖北派4种不同风格,最具区分度的就是屋顶4个枪角的不同灰塑。”在苏州古建筑公司工作的4年,他将古建筑4种不同的灰塑技艺融会贯通。 1983年,沈华良回到老家桐乡,继续埋头钻研灰塑技艺。他制作的《双龙抢珠》《十八罗汉》《咬脊龙头》等灰塑作品,无论构造、神态、色彩都超过以往。 1992年,得知高桥演教寺需要修缮,沈华良主动请缨接下任务。“灰塑不像砖雕,可以拿到屋子里面做,我们必须爬到屋顶上,现场做。”历时4个月风吹日晒,屋脊上的艺术品终于顺利完成。 这次创作,他的手由于长时间接触石灰而严重干裂。但艰辛的付出也为桐乡灰塑打响了名气。随后,福严寺、崇福孔庙、濮院香海寺、乌镇石佛寺、屠甸寂照寺等寺庙及古建筑的灰塑工作,纷纷邀请沈华良创作完成。
心系传承
现在,74岁的沈华良经常被一些街道和企业邀请绘制灶头画,在南湖勺园、恒基建设集团等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走进南湖勺园御庄园,很多游客被角落里的一个传统灶头吸引,上面满是沈华良的作品,有梅兰竹菊等植物,还有财神爷、土地公等人物肖像。这些饶有生趣的画作,不仅让灶台一下靓丽了起来,还勾起了游客们的儿时回忆。 御庄园负责人说:“现在很多传统建筑的修复需要像沈师傅这样的艺人,但这些艺人越来越少,也难找。” “桐乡市大概有150多名灶头画艺人,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对灶画、灰塑都很陌生。我坚持满手泥灰地到处画灶画、做灰塑,就是希望这种传统工艺能后继有人。”为此,沈华良试过张贴广告招学徒。 令他欣慰的是,儿子沈卫园和徒弟陈兴峰一直跟着他坚持做灰塑。“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灰塑的年轻人能多起来,我们一起在屋脊上,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稀罕手艺传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