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交通走廊的“美丽蝶变” |
|||
|
|||
长湖申航道长兴段 《今日浙江》记者 叶慧
以水为名的浙江,水网密集,江河纵横,造就了历史上商贾往来、千帆竞渡的繁华景象。但随着交通方式的多元化,货物运输逐渐“弃水走路”,浙江的水运渐失魅力。 2011年以来,浙江持续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以钱塘江、京杭运河、杭甬运河、长湖申线、瓯江等20条骨干航道为主轴,加快内河水运建设,累计投入331亿元,建成千吨级航道122公里、500吨级航道148公里。到2018年底,全省航道总里程达9781公里,500吨以上码头772个,水上美丽经济交通走廊不断延伸,有力促进了全省综合交通的大发展。
建水运通途
1月2日中午11时33分,钱塘江上游衢江畔的龙游港区桥头江作业区正式开港。至此,275公里长的钱塘江航道全线通航,浙江11个设区市全部通江达海。 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局长胡旭铭说,钱塘江是浙江及长三角地区的骨干航道,全线通航意味着杭金衢资源产区有了对外的水路货运大通道,长三角地区又多了一条水运经济发展大动脉。通航后,500吨级内河船可从衢州顺流而下直达杭州,并进而向东经杭甬运河入大海,向北经京杭运河进长江。 钱塘江航道全线通航,是内河水运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上世纪50年代,为建富春江水库修筑了大坝以及100吨级的船闸,船闸设计过闸量仅80万吨,衢江、婺江、兰江连通钱塘江的水运受到严重制约。随着复兴钱塘江水道的呼声高涨,浙江在2011年12月启动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投资10.6亿元,设计最大过闸量3200万吨,是原来的40倍。经过5年建设,船闸开通运行,被卡了近60年的航运瓶颈就此打通,到2018年12月,船只过闸量突破了1000万吨。富春江船闸开通后,上游的红船豆、安仁铺、游埠、姚家等枢纽及船闸工程陆续建成,电站并网发电,航道疏浚贯通,直至全线通航。 在水乡绍兴,虽然河道纵横,水系相通,但过去航道等级低,大多只能通航20吨位的舢板船、水泥船,水运被局限在城区至萧山一小段范围内,水上运力严重受限。 2002年,浙江开工建设全长239公里的杭甬运河工程,西连京杭运河、东接宁波舟山港,沟通京杭运河、钱塘江、甬江等水系,其中绍兴段全长89公里。经过10多年的建设,杭甬运河全线通航,500吨级大船畅行无阻,绍兴的内河年运输量增长了近10倍。 据悉,杭甬运河的建成,完善了国家长三角“两横六纵”高等级航道网,与京杭运河共同连接起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提升了整个浙江高等级航道格局,成为绍兴外联内畅的主通道,和浦阳江、曹娥江一起形成了辖区“H”形高等级航道网,使得绍兴“一河、两江、四连、十线”的内河航道网整体格局基本成型。
兴黄金水道
如今,浙江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串起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带旺了沿河产业和临港经济。2018年,全省内河水运完成货运量2.3亿吨,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达8.4%。 在湖州,长湖申线曾因水上运输繁忙、沿线临港产业发达被称为“中国小莱茵河”。在长湖申线南浔段沿岸,聚集了“世友”“久盛”等300多家木地板企业,产销量占全国1/3以上,是全国闻名的实木地板生产基地。 “水路运价比陆路要低很多。借助长湖申线的水运,企业生产的木地板可以便捷地大批量运出去。其中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当地一家木地板企业负责人说。 除了畅通水上大动脉,湖州还创建了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做强临港产业集群。走进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区,临港大道、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电商巨头“唯品会”仓储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这个占地约7平方公里、投资近百亿元的综合物流园区内,汇聚了浙江海港集团、传化物流、铁路货场等“铁公水”物流业的大型企业入驻,建成后将集铁路港、公路港、水路港、金融港、信息港为一体,实现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无缝衔接,为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报关、金融结算等一站式服务。 嘉兴在2017年打通了东宗线灵安港以南2.5公里航道的最后“堵点”。看中水运便捷,巨石集团在桐乡投资百亿元,建成5条玻璃纤维生产线,实现年产值80亿元,并带动浙江宇石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弃陆走水,建设水上公用码头。 抓住钱塘江中上游通航的机遇,衢州着力打造钱塘江衢州流域生态经济带,构建集码头、物流、企业一体化的临港产业带。目前已吸引龙游港桥头江作业区、龙游城北工业园区等项目落户沿江经济带,并有10多家省级船舶企业来衢接洽对接。 建德计划将十里埠港打造成钱塘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成为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的喂给港、支线港,积极争取海关及商检口岸设点入驻,并在港区北侧谋划建设物流园区,带动浙西地区的产业发展。以浙西重要产业之一的水泥为例,如果四分之一通过钱塘江水运,则每年可降低物流成本5.4亿元。 据测算,钱塘江航道货运能力相当于一条复线铁路或两条4车道高速公路,单位能耗仅为铁路的三分之二、公路的六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钱塘江中上游江海河联运量将达到1670万吨,每年可节约运费近4亿元。
造沿江美景
航道不仅承担运输功能,畅通江海河联运,还肩负着聚沿江美景、推动全域旅游的重任。全省各地以提升改造航道为抓手,开展低散码头整治、沿江景观美化、河岸边坡防护等工作,打造绿色风景走廊、生态富民走廊,助力浙江大花园建设。 丽水在整治瓯江航道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环保原则,比如疏浚航道产生大量挖方弃石,港航部门摒弃此前耗时伤财的弃土外运的方法,把挖方中的大块鹅卵石放入宾格网,形成网箱、网垫或网带,用于修建生态护岸、生态丁坝和生态顺坝,既环保又经济美观。 湖州将最美理念融入航道建设、养护、管理等各环节,建设沿河景观绿道和亲水平台,打造高颜值的美丽航道。大力推广运用生态护岸、U型板桩、钢板桩和钢结构桥梁新技术,建成全省首条“五水共治”生态样板航道——湖嘉申线;关闭淘汰了617座尘土飞扬的“散乱”码头,成功创建49座星级美丽码头。 金华在去年建成36公里美丽航道,在航道上安装了智能监控,保证航运安全,自主研发的智能APP让过闸、申报变得便捷起来。 衢州积极打造人文航道,全面融入钱塘江唐诗之路文化建设工程,汇聚沿江“文史民宗艺”人文资源,以衢州有关的唐诗为指引,挖掘航道沿线历史人物和文化遗迹,推出“杨炯宗祠”“夜光锚泊”等衢江十景,“双塔印波”“绿丘红颜”等江山十景,“招贤古渡”“严村古风”等常山十景,提升航运文化内涵。 复兴水运,大江崛起,浙江因美丽航道建设而变得更加秀美。 |
|||